“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导航【知识图表】十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辆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辻・乍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夫众传媒的变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小国社会生活报刊业的繁荣彫视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复习导航】本单元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分别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交通与通讯、传媒等方面介绍变化的状况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09年高考考查交通工具、社会生活、婚姻制度变革等方面内容,以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方式出现。
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同时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学生应该明口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重点寧握如下内容: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史实及其影响;报刊业、电影、电视发展的史实及其影响;互联网的优势、缺陷、社会影响【考点串讲】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考查方向】重在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史实及其原因。
学生应该从西方列强影响、政治制度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等方而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同时认识到城市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贫穷状态,传统习俗坚若磐石2.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考查方向】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3.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考察方向】重在考查不同时期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影响。
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把握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深刻理解铁路交通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4.近现代公路、水路、航空的变迁【考察方向】学生应该明确近代公路、水路、航空的变迁史实,明确近代史上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因素影响,近代公路、水路、航空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近代公路、水路、航空发展迅速5.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考察方向】从动力、技术、地区发展差别、对象、进程、种类等方面考虑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到机械力。
技术从引进到自主研制;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进程:先慢后快;种类:海陆空6.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考察方向】从西方列强侵略、救国救民需要、工业革命成果、经济发展等因索考虑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从种类全面发展、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发展不平衡方面考虑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
从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考虑近代交通业发展一的彩响。
7.报刊业发展的史实及其影响【考察方向】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 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8.电视普及•的原因【考察方向】从生活水平、物质基础、精神需求、电视的特点角度回答。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 对社会影响大等促进电视普及。
9.互联网的优势、缺陷、社会影响【考察方向】学生应该明确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优势是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缺陷是不法分子传播彫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从工作和生活方式、教育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考虑互联网的社会影响。
10.地球被称作“地球村”原因【考察方向】从交通与通讯工具方面考虑,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彩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显得越来越小了。
11.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考察方向】此间题考查学生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应该 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西文 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感受高考】1. (09年上海卷)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 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A 捉取材料有效信息,“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 不亲的伦理道德有违,也就是说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2. (09年安徽卷)下列图片反映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答案】B 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A 为“裹脚野蛮、天足文明”,C 为婚礼的习俗,D 为近代交通黄包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 项“断发剔『’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3. (09年广东卷B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风俗习惯的变迁。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4.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 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 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答案】C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 国庆、元旦等节日。
5. (09年江苏卷)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Z 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 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A・ C ' 图3D一一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一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一《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一一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⑶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而认识这—问题?【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廉;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口由;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j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只有,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资源库】改革开放促进了铁路建设改革开放后的25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呈现出令世界震惊的持续增长现象。
“耍想富,先修路”,这句民谣反映出了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对于各地经济发展至为关键的重要作用。
从1980年起,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使全国各地的铁路、公路、轮船、航空建设及运输呈现出几何增长的势头。
在相继修建南魏、皖赣、京秦、邯长、兖石、大秦、侯西、北疆、南昆、侯月等铁路的基础上,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 全长2 538千米的京九铁路也于1991年通车。
对己有的重点线路进行了复线和电气化改造, 如宝成、石太、襄渝、天兰、成渝、新淌、郑宝、北同蒲、贵昆、川黔、湘黔、鹰厦等线的电气化改造、陇海路商丘至徐州、沪宁、沪杭、广深、滨绥、京包、胶济、兰新、浙赣等路的复线工程等。
从1990年到2001年,年均投入运营新线1092千米、复线837千米、电气化962千米,分别是前十年年均数的2. 4倍、1. 7倍和1. 8倍。
到2003年底,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7. 31万千米,其中复线里程达到2. 37万千米,电气化里程达到1. 85 万千米。
目前,中国铁路占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的6%,却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成为世界上完成铁路运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运输暈增长最快、运输设备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1998年以来,中国铁路成功地实施了四次大面积提速,提速延展里程达到3万千氷。
与1997年相比,客车平均旅行速度提高25%;特快列车最高时速由120千米提高到160千米。
1994年,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最高时速达200千米。
2004年,上海试运行磁悬浮高速铁路成功。
2005年,京津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台北至高雄的高速铁路即将通车,京沪高速铁路论证也进行了最后阶段,这一切标志着中国铁路行将进入一个高速、安全运行的新阶段。
现代交通运输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大量物流、人流在更广大的空间进行交流,可以使各地进行更多的物质、文化及精神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