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165厦门市轨道交通3号线平面示意图(最终方案以批复的为准)1 建设项目概况1.1 建设项目的地点及建设背景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起于厦门火车站,终到翔安机场,连接了思明区、湖里区、翔安区等重要组团,串联了厦门火车站及周边、湖里老城区、五缘湾片区、翔安海西商贸中心、翔安南部新城、翔安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区域,是连接厦门本岛与翔安东部副中心的西南—东北向骨干线,是《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5-2022)》中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3号线工程全长36.72km,其中地下段长29.17km,高架段长6.92km(跨海段0.68km),敞开段长0.63km。
全线共设站26座(23座地下站,3座高架站),其中换乘站11座,平均站间距1.41km。
在本岛湖里区设五缘湾停车场一座,在翔安区设蔡厝车辆段一座。
与1、2号线等共用园博苑控制中心,已由1号线设计建设。
1.2 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表1 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特性表(1)线路走向线路起于厦门火车站,出站后沿湖滨东路向北敷设。
下穿仙岳山站后转入华泰路向北敷设。
至湖里大道路口时,线路向东偏转进入湖里大道,沿湖里大道-火炬路-枋湖北二路-钟宅路向东前行直至同安湾口海域。
下穿海域后,线路在翔安区海西商贸城会展中心地块登陆。
之后线路沿规划东界路向东北方向敷设。
过城场路后,线路向东偏转至石厝路,沿该路下穿翔安大道进入翔安南部新城区域。
沿石厝路东行过后浦路口后,线路偏转进入翔安东路路西侧向南敷设,同时线路逐渐由地下转为高架敷设。
线路沿翔安东路西侧绿化带并行大嶝大桥跨过大嶝海域后,进入大嶝岛区域内,沿迎宾大道西侧绿化带向南敷设。
过双沪村后,线路逐渐由高架转为地下敷设。
之后在机场中轴线北侧向东偏转进入机场敷设,直至终点翔安机场站。
(2)设计年度初期2023年、近期2030年、远期2045年。
(3)主要技术标准1)正线数目:双线。
2)最高行驶速度:80km/h。
3)车辆选型采用B型车6辆编组。
4)最小曲线半径:正线:一般情况为350m;困难情况为300m;辅助线:一般情况200m,困难情况150m。
(4)运营时间5:00至23:00,每日18小时。
(5)施工组织厦门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计划于2016年开工,2020年底全线通车试运营,施工总工期57个月。
(6)车站表表2 车站列表(7)车辆段和停车场本工程在翔安区蔡厝村东侧新建蔡厝车辆段,同时预留4号线土建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1.2公顷。
工程在湖里区枋湖北二路南侧、云顶北路西侧、枋湖东路东侧、尚忠路北侧合围的地块内新建五缘湾地下停车场,占地面积约7.3公顷。
1.3 建设项目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相符性(1)线路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容性分析本工程途经本岛厦门火车站、翔安机场两大市级交通枢纽,连接本岛南部居住区,东西向贯穿湖里区中心、翔安南部新城,是连接本岛与东部翔安组团的重要骨干轨道交通线路,是厦门目前首条接入翔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推进厦门岛内外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城市建设重心和投资重点从厦门岛向岛外转移,优化提升厦门岛,拓展岛外新城的体现。
(2)线路与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容性分析为强化线路的骨干作用,锚固客流,3号线西段连接厦门市火车站,东端连接厦门市新机场。
线路所经均为城市主要客运走廊,较好的实现了规划意图,具备较好的客流效益。
本工程的实施,是对《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和《厦门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5-2022)》以及《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具体实施,与建设规划具有相辅相承的相互依托,是服务于城市主要客流走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满足跨海交通需求的需要,是满足中心城与东部副中心间旅客交流并兼顾机场客流集散需要,是构建轨道交通线网“田”字形主骨架、沟通各条轨道交通线路间客流联系的需要。
(3)工程与厦门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容性分析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符合“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国策”及《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利用总体方针,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将推进厦门市向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土地开发模式和交通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本工程主要位于城镇建设用地区,均为允许建设区,线路基本沿既有道路敷设,高架段沿线主要为村镇用地区及扩展区,工程占地数量较少,符合城镇建设用地区的管理要求。
2 评价范围和保护目标2.1 评价范围(1)城市生态环境◆纵向范围:与工程设计范围相同;◆横向范围:综合考虑拟建工程的吸引范围和线路两侧土地规划,评价范围取工程征地界外50~300m;◆车辆段、停车场及其他临时用地界外50~100m。
评价过程中,将城市交通、社会环境等因子的评价范围扩大至工程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区域。
(2)声环境高架及地面线200m以内区域;车站风亭、冷却塔、主变电站周围50m以内区域,车辆段、停车场厂界向外1m,有敏感目标时扩大到敏感目标处。
(3)环境振动轨道交通外轨中心线两侧60m以内区域,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影响评价范围为地下隧道垂直上方至外轨中心线两侧10m以内区域。
(4)水环境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工程沿线各站段污水均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评价范围为车辆段、停车场和沿线车站污水排放口。
地下水评价范围:根据HJ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中8.2.2.1调查与评价范围要求,采用公式法(参照HJ/T 338)计算五缘湾停车场及蔡厝车辆段两处污染物迁移距离,从而确定评价范围。
根据计算结果,五缘湾停车场评价范围由场地向下游延伸10m,评价面积约为0.08km2。
蔡厝车辆段评价范围由场地向下游延伸65m,评价面积约为0.91km2。
(5)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为地铁排风亭周围50m范围。
(6)电磁环境高架线路两侧50m内区域,主变电站围墙外50m以内区域。
(7)固体废物工程沿线车站和车辆段、停车场生产、生活垃圾。
2.2 环境保护目标(1)噪声、振动保护目标工程涉及噪声保护目标共32处,其中地下线路风亭周边29处,地面及高架段包含2处,地下停车场周边2处。
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共有环境振动保护目标68处。
评价保护目标多为居民住宅,含学校6处,医院3处,行政办公机关9处,均位于正线区段。
(2)水环境保护目标地表水:工程穿越主要地表水体为筼筜湖、湖里公园人工湖和宋洋水库,均以隧道形式下穿通过。
地下水:本工程范围内无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五缘湾停车场及蔡厝车辆段周边无居民饮用水敏感点,厦门市居民用水全部为市政自来水。
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潜水含水层。
(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以隧道形式从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核心区)同时也是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外围控制地带的同安湾海底通过。
(4)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运营初期,地铁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的地面风亭排气,会对周边一定范围内产生异味影响。
(5)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目标地铁运营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车辆段机械加工产生的废铁屑、废油及废蓄电池等;污水处理后的污泥和职工生活垃圾;沿线车站及乘客的生活垃圾。
3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1 空气环境根据《2014年厦门市环境质量公报》,2014年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95.3%,在全国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中排名第8位,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NO2)。
3.2 声环境工程评价范围内噪声敏感点现状主要受道路交通噪声影响和生活噪声影响。
根据监测结果,噪声现状值为昼间49.8dBA~68.6dBA、夜间40.1dBA~58.2dBA。
3.3 环境振动工程沿线部分敏感点位于既有城市道路附近,部分位于郊区,以社会活动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振动影响为主。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共有57处敏感点位于“混合区、商业中心区”、“工业集中区”和“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内,其昼、夜环境振动现状值分别为49.2~55.4dB、48.3~52.7dB,对照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均达到“混合区、商业中心区”昼间“75dB”、夜间“72dB”的标准限值要求;11处敏感点位于“居民、文教区”区域内,其昼、夜环境振动现状值分别为50.7~55.2dB、50.3~52.1dB,对照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均满足“居民、文教区”昼间“70dB”、夜间“67dB”的标准限值要求。
3.4 水环境根据《厦门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报告》(2012年7月)筼筜湖水质目标Ⅳ类,现状实测水质属Ⅴ类。
根据《厦门市环境功能区划(第三次修订)》(厦府【2011】267号),湖里公园水域和宋洋水库主导功能为养殖、灌溉、一般景观水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之Ⅴ类水标准,现状实测水质属Ⅴ类。
东部海域和同安湾的主导功能为港口航运、滨海旅游、承纳城市污水,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三类标准。
3.5 生态环境根据《2014年厦门市环境质量公报》,2014年厦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得到加强,水体污染修复和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城乡建成区和人均绿化率进一步提高,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扎实推进,国家生态镇创建实现全覆盖。
4 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4.1 主要环境影响预测4.1.1 噪声(1)施工期噪声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各种施工机械作业噪声,如各种大型挖土机、推土机、空压机、钻孔机、打桩机等;各种施工运输车辆噪声,以及建筑物拆除、已有道路破碎作业、矿山法施工爆破作业等施工噪声。
(2)运营期噪声源运营期本工程地面及高架段列车运行噪声;地下车站风机、冷却塔等固定设备产生噪声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轨道交通配属的变电所、车辆基地、停车场等亦在一定范围内带来噪声污染。
4.1.2 振动(1)施工期振动源根据工程施工方法,施工期产生施工作业振动的机械主要有:打桩机、挖掘机、推土机、重型运输车、压路机、钻孔-灌浆机、空压机、风镐等。
采用矿山法施工的区段在进行施工爆破时会对周围产生一定的振动影响。
(2)运营期振动源地铁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由于轮轨间相互作用产生撞击振动、滑动振动和滚动振动,经轨枕、道床传递至隧道衬砌,再传递至地面,从而引起地面建筑物的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和噪声控制简明手册》,当线路条件为:行车速度60km/h,弹性分开式扣件,普通整体道床,60kg/m无缝钢轨时,轨道交通B型列车在轨道上通过时产生的振动源强VL zmax可以采用87.2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