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30分,每题2分)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
在第11号墓中出土地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据此回答1-3题1.秦代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 A)A.小篆B.楷书C.金文D.隶书2.《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
《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C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3.《田律》的颁布,证实了下列那句史料记载的正确性(B)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诗经》:“七月亨葵及稻。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 4.“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C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生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生于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防川。
川壅而溃,伤亦必多,民亦如之。
5.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是(C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6.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
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B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7.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D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农业化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8.西汉文学成就中,最为突出的是( B )A.散文、诗歌B.赋和乐府诗C.小传、传奇D.戏剧、传记9.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秦律,它集中体现了(D)A.奴隶主贵族的意志B.小生产者的意志C.秦始皇个人的意志D.地主阶级的意志10.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C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11.北宋初以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C ) A.生产力的发展B.民族大融合C.政治制度的改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12. 唐朝实行募兵制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作用是(D )A.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保证D.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13.中国四大发明并没有在中国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灿烂果实,说明( A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事物具有特殊性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新生事物的产生总是艰难曲折的14. 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A.民族融合的加强B.北方政权力量小,不能抵挡C.少数民族原居之地,阶级矛盾尖锐D.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15.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C )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二.简答题(20分)1.概述汉承秦制(5分)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其主要职官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御史大夫,其位次略次于丞相,是丞相的辅佐。
在秦代,掌司法是御史大夫的主要职掌。
御史大夫并不受制于丞相,而是直接受命于皇帝。
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
故有“汉承秦制”之说。
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2.《辛丑条约》各项内容的危害(5分)(1)巨额赔款,是列国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2)在中国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3)外国侵虐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虐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5)改设外务部,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虐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亲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5分)(1)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1)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2)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纵观中国的社会现状,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政治制度腐败。
北洋军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
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4.简述蒋介石筹建的特务体系(5分)蒋介石统治的权术中,特务政治是他的杀手锏。
蒋介石设立“军统”“中统”两大特务机构,拥有庞大严密的特务网络,监视、窃听、暗杀、绑架……无所不用其极。
最早的特务组织: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密查组。
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国民党内的派系林立,蒋介石为获得各种情报来应付局面,乃于1927年在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筹建一个密查组。
这就是蒋介石最早的一个特务组织,时间虽短,但作恶不少。
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一。
1938年成立。
前身为复兴社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
1946年6月,军统局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保密局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
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三.论述题(30分)1.试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15分)(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是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弱点和错误。
第一,他们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第二,他们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他们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弱点和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2)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在指导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马克思主义,在领导权上,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2.试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5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主要表现为:(1)积极倡导、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积极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努力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终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针对蒋介石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的反共行为,中国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地展开斗争,克服了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统一战线,保证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直至夺取最后胜利。
(3)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实现了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正确指导。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地制定和实施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采取持久的战略方针,这些对保证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战略指导作用。
(4)开辟了敌后战场,坚持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5)推动国统区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国统区的爱国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团结合作、支持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6)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任务,不断保证自身先进性,确保对抗日战争的正确领导。
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对鼓舞群众、凝聚人心、坚持抗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材料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3、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4、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回答:(1)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有何意义?(4分)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2分)(2)材料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4分)(3)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8分)答案:(1)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三权分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