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简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简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摘要: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既具独创性又颇受争议的人格理论受到世人瞩目。

文章仅对其人格理论内容作简略介绍和评价关键词:潜意识性本能力比多防御机制1856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城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而后的生命中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自小天资聪颖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病医生在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上提出了震惊世人而又备受瞩目并影响巨大的诸多观点。

在此对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做简要阐述。

一.人格结构。

1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提出了基本假设,认为它又三部分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指那些我们能够觉察到的观念和感觉,它在人格表层活动,在人格的发展和功能方面作用较小。

而前意识包括这样一些经验:它们是潜意识的,但是经过稍微的努力即可成为意识的。

相对来讲,潜意识在人格的最深处活动!它由那些我们无法察觉的经验和记忆构成。

但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2 弗洛伊德意识到如果允许社会成员将个体的所有冲动都付诸实践,那社会秩序将难以维系。

因此,实际上社会常常严格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不遵从,就以惩罚相威胁。

最终父母和他人会向个体灌输社会的价值观,如果他犯了错误就会有罪恶感,而且即使他只是想到要做不恰当的事时也会感到焦虑。

然而,即使存在这种对行为的内部检查作用,人们依然寻求冲动的表达,结果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就存在着永无休止的冲突。

为了理解个体冲突的动力学,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他提出心理的三个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们竞争有限的可利用的心理能量,而能量来源于个体本能的需要。

1.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以个体的生物学为基础,是生来就有的,由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构成。

这些本能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协同活动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喻为一口沸腾的大锅,里面包括了各种强大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这些冲动迫切,任意地要从外部世界获得满足。

因此,本我没有什么是非善恶的标准,对社会规定也漠不关心,它只是按照快乐原则活动。

快乐原则是人们总是努力争取最大的快乐,将痛苦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2. 自我。

很显然,社会的秩序性和道德,伦理,法律等社会规范的存在约束着个体使其不能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行为冲动的成年人被看成是不成熟和幼稚的,成熟的行为要求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形控制自己的冲动。

即当自我从本我分离出来的时候,这种控制就成为可能。

所以,自我是本我的管理者,为个体冲动提供现实的方向。

自我的存在一方面要实现本我的目标,这样两种结构之间就存在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对本我的冲动进行遏制,直到发现一个恰当的目标。

3.超我。

超我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个体社会价值内化的一种结构。

这些价值早期由父母所灌输,他们会告诉儿童在某种场合下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

因此,超我代表一些习得的观念。

最终,弗洛伊德把超我分为两个方面:良知和自我理想。

良知通过父母施加的惩罚获得,自我理想则通过使用奖励获得。

超我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规劝自我以道德的目标替代现实的目标,追求完美。

因此,超我与本我及自我之间存在着动态的交互作用。

二.人格发展动力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植根于潜意识中的是人格的各种本能,即人格的发展动力,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我们的行为。

当机体产生某些需要时,本能驱力就被激发起来来刺激人们去寻求满足,这样,机体过程方能恢复到最初的平衡与稳定状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就是每个人寻求保护生命的本能冲动,刺激个体去满足饥渴,口渴和性的需要。

如果没有食物和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人们努力获得性满足的象征性结果是生殖。

而生殖有助于种族的延续,弗洛伊德把这些与本能相关的能量称之为力比多。

最初,他坚持力比多仅与性本能有关,但后来,它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把力比多看成是与满足生的本能相连的某些精神的,令人愉快的情感。

除了生的本能,弗洛伊德提出与之相反的死的本能的存在。

他认为“所有生的终点都是死亡”----即人类努力回到一种前生命的无机,平衡状态。

死的本能的主要派生物是攻击性,它使个体极力地伤害他人或自己。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攻击性冲动的力量十分强大,相应地,他对人性的看法也十分消极。

然而,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为死的本能提出与力比多相对应的能量源。

三.人格适应-焦虑和防御机制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自我就像一个战场,本我和超我的大军在此不停的发生冲突。

尽管自我的大部分在意识层面,但他的某些过程是潜意识的,以保护个体免受自我和超我冲突而引发的焦虑的折磨。

个体之所以要避免焦虑,是因为焦虑是一种极不愉快的状态,对自我而言意味着某种危险。

当个体面临种种危险时,自我会无意识采用防御机制恢复控制。

这些防御机制能积极有效地保护个体免受痛苦,主要的防御机制有:1.压抑机制:这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即从清醒的意识中把一切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排挤到潜意识中去,使个人暂时意识不到它们。

2. 投射作用:这是把投射作用可以巧妙地把个体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烦恼转嫁于他人。

如有人作风不好,却大谈别人作风不正派;恨媳妇的婆婆常说媳妇恨自己等,便是投射作用的表现。

3.反向作用: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称为反向作用。

如一个性欲旺盛的女人却假装纯洁不谙世事的样子,因为她认为性的冲动是一种罪恶,结果往往欲盖弥彰。

4. 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

这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引起焦虑的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

5. 否认作用: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当做从未发生过。

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就是否认作用的表现。

6. 抵消作用:是用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如一个曾对过去性的经历感到罪恶或内疚的成年人,变成了一个经常做礼拜的极为虔诚的清教徒,就是抵消作用的表现。

7. 升华作用:这是一种实现调和的有效方式!它既避免过度的压抑,使本能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又和道德习俗不相违背,把自己的欲望变成社会所能接受的、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科学创造、文学艺术创作都是本能升华的表现。

四.人格发展(一)。

性本能理论上述提到,弗洛伊德认为促成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本能又分为两类: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攻击本能)。

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它涵盖了人类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由此,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会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

到了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便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的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

而当儿童到3岁以后便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并能识别两性。

他们开始产生对异性父母的眷恋,对同性父母的嫉恨,这一阶段叫性器期。

其间将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

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后才有成年的性欲。

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二)人格类型如果在儿童的早期,个体经历了某些创伤性体验(在性质上几乎都是性方面的),就会妨碍大量的力比多能量的流动,导致在某一特定尖端形成固着,使个体在人生的以后阶段更容易受到伤害,发生危机。

根据固着形成的不同阶段,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人格类型的分类。

1.口唇人格。

固着在口唇期的人在随后的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又分为口唇接受型人格和口唇攻击型人格。

2.肛门人格。

具有以下特点,顽固,吝啬,有条理。

他们在肛门期与父母陷入了一场争夺权力与控制的争斗中,如果父母非常严厉,要求过高,儿童可能决定以对抗的方式引起父母重视。

3.生殖器人格。

经历的困难来源于没有充分解决的俄狄浦斯情节。

男孩身上表现为一种对极度阉割焦虑的反应,对女性来说,最主要的动机则是阴茎嫉妒。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并被认为是对女性的歧视和男性特权的叫嚣。

4.生殖人格。

弗洛伊德把生殖人格作为理想的类型。

这些人在性方面是成熟的,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同时他们又可以通过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工作使本我的冲动得以升华。

四.评鉴技术为了解患者的人格,弗洛伊德总是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

弗洛伊德调查询问的思路强调行为的生物决定论和催眠现象。

但在大量实践之后,他又采用了三种主要的技术:1.自由联想。

指患者不经任何审查的自我报告出现在头脑直接的任何想法或记忆。

要求患者报告所有的想法,不管那是多么难为情的,又有伤大雅的,不合逻辑或微不足道的。

2.释梦。

弗洛伊德用来揭示患者潜意识秘密的另一重要技术是释梦,他的任务,就是通过分析和解释患者显梦中表现出来的符号象征来解释其潜在的或隐藏的含义。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弗洛伊德发现这些象征具有一致的含义。

3.移情。

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患者不可避免的开始体验他们过去的冲突与重要人物之间的人际互动,他们把治疗者视做其过去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替代对象。

而弗洛伊德的任务便是将错就错,在这种互动中揭示患者的内心世界。

以上仅是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简略介绍,由此,对其人格理论在六个方面做以下简评:(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功绩1.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大大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而传统心理学则只把心理和意识等同起来,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应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

这使他的理论更具吸引力,同时也使人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2.他发现了性在人格发展中的动能作用,此观点引起了人们对生物因素的重视,而他对性的研究也为人们揭开了性的神秘面纱,引领了性科学的发展3.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

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

他认为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

而在今天,重视早期经验,提倡早期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培养人才的共识,这不能不说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关系甚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