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附件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征求意见稿)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大多数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

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

发展生猪生产,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需求。

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为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猪肉有效供给,制定本规划。

一、生猪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生猪产业经历了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统购统销阶段、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放开阶段和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取得了较大成就,逐步从农村居民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一)生猪产业发展历程1、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统购统销阶段(1949-1984)建国初期,主要农副产品实行有计划的统购统销政策。

生猪生产实行“调五留五”政策,主要特点是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产品短缺,种、料、药和技术服务等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和消费严格按国家计划调配。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养猪生产力低下,肉食品供给匮乏,人均猪肉消费很低。

1984年,全国猪肉产量1445万吨,人均占有量仅13.84千克,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高达93.78%,1979-1984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速7.61%。

2、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放开阶段(1985-199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调动了畜禽养殖的积极性,生猪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逐步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生猪购销政策放开。

随着“菜篮子工程”和生猪产销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猪生产发展迅速,居民猪肉消费大幅提高。

1997年,全国猪肉产量3956万吨,人均占有量增加到29.09千克,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为68.3%,1985到1997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速6.7%。

3、从传统向现代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1998-至今)1998年以来,生猪养殖从以数量增长为主逐步向数量质量并重、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转变。

主要特点是生猪养殖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2007年以来,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良种覆盖率逐步提高,现代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以来,先后出台了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生猪大县奖励等扶持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带动和市场的拉动下,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1、猪肉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新世纪以来,生猪生产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2013年,全国生猪存栏47411万头、出栏71557万头、猪肉产量5493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分别是1978年1.57倍、4.44倍和7.25倍,年均增长1.30%、4.35%和5.82%,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需求。

其中2000-2013年,全国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0%、2.51%和2.54%,增速有所回落。

2013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64.4%,人均占有量40.4公斤,猪肉产品仍然是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

表1 2000-2013年全国生猪生产情况单位:万头、万吨、%2、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升200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2007年以来,国家启动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和畜禽标准化养殖(“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项目,累计支持近7万个规模养殖场户标准化改造。

2010年起,农业部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国创建了1567个生猪标准化示范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推动全国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在全行业的共同推动下,生猪规模养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13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40.8%,比2007年(21.8%)提高了19.0个百分点,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已逐步成为猪肉市场平稳供给的重要支撑。

3、良种繁育体系日趋完善2009年《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加快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目前全国范围已遴选出74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核心群种猪达12万头;成立了国家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和华南、华中、华东等区域性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建立了武汉、广州、重庆等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山东等省级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确立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50个,以地方猪品种为素材,成功培育了龙宝猪1号配套系等24个优良品种(配套系)。

目前,以核心育种场、资源场为基础,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

4、区域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目前,生猪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三大区域。

四川是我国生猪出栏最多的省份,2013年出栏7314万头,占全国的10.22%;全国生猪出栏排名前10位的省份生猪出栏占全国总量的63.58%;560个养殖大县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随着生猪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的提升,生猪产业化进程加快,一大批产业化企业集团相继涌现。

2013年我国前10大养猪企业生猪出栏2000万头以上,占全国的2%-3%。

其中,温氏集团年出栏生猪已达1200万头。

5、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化规模养猪场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的意识不断增强,按照《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养殖档案、健全防疫制度、规范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更加规范,有力地保障了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制度的推行,有效提高了屠宰企业上市肉品质量。

经农业部抽检,2013年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合格率达99.9%,153个大中城市畜禽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9.7%。

6、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力度,各地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生猪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影响生猪生产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疫病流行强度逐年下降,发病频次大幅降低,发病范围显著缩小。

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例,疫情由2007年的1042个疫点,下降到2011年14个疫点,新发疫情大幅度下降。

海南、辽宁、吉林永吉建成了免疫无口蹄疫区。

近年来,口蹄疫等生猪重大疫情总体平稳,未发生区域性重大生猪疫情。

7、屠宰行业加快转型升级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我国生猪屠宰行业进入依法管理新时期,生猪屠宰行业技术水平升级加快,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势头良好,猪肉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14720家,其中规模以上屠宰企业近2500家,年屠宰量占比超过70%,全国共有肉类注册商标600余个。

部分品牌屠宰加工企业开始跨省配置生产资源,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迅猛发展,品牌猪肉专卖店、连锁店、加盟店迅速扩张,地区市场封锁现象逐步破解,优质猪肉产品跨区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国外的经验与启示(一)面临的主要挑战1、价格波动频繁,影响产业稳定发展和市场平稳供给目前猪肉在我国CPI中的贡献率达3.03%,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不利于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和城乡居民猪肉消费,甚至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2003年以来,我国生猪产业经历了3轮价格的大涨大跌,特别是2006年以来的两轮波动,波动幅度较大,导致猪肉市场供给一度偏紧,给城乡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为防止生猪价格出现大起大落,国家先后发布实施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通过加大冻猪肉收储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

当前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价格波动风险加大,现有的调控手段单一,难以适应新时期生猪产业平稳发展的要求。

2、产业素质整体偏低,综合生产能力与国外差距大尽管这些年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势头较快,规模化比重不断提高,但总体上农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分散饲养占近60%;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养殖场大多设施装备条件低,即便是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养殖场相当一部分也没有推行精细化管理,生产方式依然落后,生产良种化、装备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等标准化生产推广普及率较低,低效率导致低产出,综合生产性能与国外存在相当差距。

生猪饲养料肉比平均在3.0以上,每公斤增重比美国和欧盟多消耗饲料0.5公斤左右;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约为15头,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头以上。

特别是在当前养殖成本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生猪养殖环节保持稳定的收益难度大,市场综合竞争力低。

3、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近年来,生猪等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实现生猪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也是现代养猪业面临的难点。

中小养殖场户缺乏环保意识和资金投入,大多没有配备建设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具备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企业,尽管配套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由于缺乏技术工艺完备、运行成本低廉的成熟处理模式,粪污处理不彻底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集中可消纳土地,农牧结合不紧密。

特别是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颁布实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压力巨大。

生猪养殖污染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猪肉产品有效供给。

4、外来疫病传入风险加大,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当前,生猪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一是疫情复杂,影响生猪发展的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原有疫病短时间内难以清除,新的疫病不断出现,当前全国生猪疫情依然复杂,形势比较严峻。

加之,我国生猪散养比例高,中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防疫条件差,生猪长途调运频繁,流通环节引发疫情的风险较高,生猪疫病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外来疫病传入风险加大。

对生猪,主要以非洲猪瘟的传入风险最大。

该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与古典猪瘟十分相似,基层兽医人员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的难度更大;该病的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且目前无有效的特异性防控手段。

在我国传统的养殖和流通模式下,一旦传入,疫情很难控制,将对我国养猪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