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储层等时地层格架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3储层等时地层格架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层对比的步骤
确定 标准层
按旋回划分 油层组
划分砂层组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5 对比工作程序
• 选取标准井(取心、测井曲线较全、地层完
整、位置合适、地层特征明显)
• 选择标准层
• 建立骨对比剖面及骨干剖面对比
• 建立全区对比剖面及剖面对比 • 全区对比及全区对比闭合 • 复杂断块的对比应从块内对比再全区闭合
• 与小层平面图勾绘尖灭线及零线方法相同
• 若作图区内或作图边界存在断层,则应视砂层与有效油层断失情况而
定,如果断层未将砂层全部断失,勾绘时可以不考虑断层。若断层将 油层全部断失,或断层一侧为油层,另一侧为水层,则有效厚度零线 将与断层线相交。 • 分布于油水过渡带内的井点,若油层为一类有效厚度,则有效厚度零 线将交于外油水边界,若为二类有效厚度,则有效厚度零线应交于内 油水边界。
侏 罗 系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一级旋回
受区域构造 二级旋回 受二级构造 运动控制,在 二级构造范围 内可以对比。 包括不同的岩 三级旋回
沉积旋回分级
运动控制,在
全盆地可以对 比,界线位于 水进水退的转 折点。包括一 整套储油组合
受局部构造
四级旋回 构造范围内可 以对比。
是由若干相互邻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特征基 本一致。砂层组间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底 含油层系 是若干油层组的组合,同一含油层系内的油层其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④ 绘各井的层柱。按所确定的纵比例尺,于井位点旁绘该井层柱,按深
度标出各单层的顶、底界线,按分井单层切分数据表中所给的自然小 层数据
⑤ 连接井间小层对比线。连线不宜太多,一般按左右成排、前后斜行连
线。连线相遇即行断开以避免交错 ⑥ 注释射孔井段、渗透率分级符号。渗透率可以符号或色谱按分级界限
注释于图上
等时地一层层以格架与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长江大学 尹太举 2012.9
第一部分 油层等时地层格架 大区域
世界的
1 2 3
区域的
地层对比分四级
油层对比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基本原理 • 沉积剖面上各类 岩石依次交替,形 成有规律的组合, 这些组合依次做周 期性的重复出现, 这就是沉积旋回。 它的形成与地壳运 动有密切的关系。
小层平面图
制步骤: •编制小层划分数据表 •绘制小层平面图
a—特高渗透区;b—高渗透区;c—中渗透区;d— 低渗透区; e—砂层尖灭区;f—砂层连通区;g— 有效厚度等值线;h—资料点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层连通图编制步骤(栅状图书)
① 编制小层连通数据表。油层连通图应综合反应各个小层的连通状况 ② 选择作图比例尺。纵、横比例尺应视研究目的和编图区的范围及单层 厚度而定。若单层太薄,为使图幅清晰,可适当放大纵比例尺 ③ 绘制井位图。若平面井点分布不匀,可将密集井疏散开,常用的方法 是用等度投影法将直角坐标改成菱形坐标网
• 划分油砂体。在连通图上切分油砂体的原则是:在纵向上 尽量照顾同层号的单层,层号相同者应属同一油砂体。对 于上下连通的单层则应根据区内单层井点数与共同钻遇这 些单层的总井数的百分比值的大小进行劈分或合并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平面图编制
• 在井位图上,按规定格式将单层号、砂层厚度、有效厚度、 渗透率值标绘于井位下方。并连接横向对比线。 • 勾绘砂岩尖灭线和有效厚度零线。

通过对地层记录中体积分配和相分异进行描述, 则有可能恢复基准面变化旋回,据基准面旋回 进行储层精细对比和储层物性预测。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1 对比基本原则
对比的依据
岩性特征
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
构造等,这些都是沉积环境的
物质反映。岩性特征用以进行 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是:同一 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 其岩性特征亦应相同,而不同 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 其岩性特征不同。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厚油层厚度占小层厚度百分数, % 有效渗透率,10-3μm2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第二部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三、储层表征应用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基准面变化旋回中,随A/S比的变化,A在不同 部位空间部位迁移,同时伴随时空中的体积分 配,进而形成了相分异,储层的物性随之产生 相应的变化。
真 电 阻 率 Ω· m
单 层 编 号
砂 层 厚 度 m
有效 厚度 m
厚度权 衡渗透 率 μm2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田××区××层单层对比数据表
层号 项目 有效厚度 m 1 2 3 4 5 6 7 8 9 10
砂层厚度 m
渗透率 μm2
平面分布
纵向连通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 根据作图区的大小,选用适当比例尺的井位图。为避免南 北点对比连线过陡,可以变换坐标或上下适当移动个别井 位。或将井位图旋转适当角度,以对比线清晰为准。 • 根据单层划分数据表,按选定的纵向比例尺,将砂岩组内 各单层的厚度,标示于井层柱内。由于油砂体连通图主要 反应油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因此,不必写上油的厚度值。 • 根据连通关系资料,从图幅下端各井点开始,逐次向上连 接井间对比线。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连通图
•油砂体
• • 将具有渗透性较好,含油饱和度较高,能产出工业油流的砂岩体称为 油砂体 油砂体是组成油层的基本单元,油砂体之间一般都被非渗透性的地层 隔绝,上下和四周油水窜流甚微或不存在。

在注水开发的油田汕砂体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水运动单元。
油砂体图
性质,演变规律、旋回性质、电测曲线形态组合特征,将其进一
步划分为若干个三级旋回。在二级旋回内划分三级旋回
• 一般均按水进型考虑,即以水退作为三级旋回的起点,水进结束
作为终点。 • 使旋回内的粗粒部分的顶部均有一层分布相对稳定的泥岩层,这 层泥岩既可作为划分与对比三级旋回的具体界线,又可作为砂岩 组的分层界面。
自然电位曲线
能反映各级旋回组合特征; 能定性反映油层 的储油物性 能清楚地反映各个薄层的界面;能反映砂
微电极曲线
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钙岩层 的岩性特征;能反映各类岩层的储油物性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3 油层对比单元划分
• • • • • 油层单元划分为四级 含油层系(系) 油层组(组) 砂层组(段) 单油层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反映有效厚度与渗透率变化
有效厚 度零线 尖灭线
油砂体平面图
1—砂岩尖灭, 2—有效厚度零线; 3—虚线表示纵向两油砂体的公用部位;
4—油砂体编号;
5—砂岩尖灭线; 6—侧向分切线;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分类评价
油层类别 项 目 一类 砂岩钻遇率,% 单层 分布 砂岩延伸程度大于 600m的厚度百分数,% 小层展平厚度,m 有效 厚度 小层厚度占总厚度的百 分数,% ≥75 ≥70 ≥0.8 ≥10.0 ≥70 ≥100 二类 60~75 50~70 0.5~0.8 7.0~10.0 50~70 80~100 三类 <60 <50 <0.5 <7.0 <50 <80
相段。
地层单元 层组划分
系 含油层系
组 若干油层组
段 砂层组
沉积韵律 若干单油层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单油层(通称小层或单层) 是组合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同一油田 范围内的单油层具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并具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的 特征。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 砂层组(或称复油层)
• 油砂体连通图
油砂体连通图是反应相邻油砂体相互连通关系的 立体图 。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田××区××井小层数据表
自然分段小层数据 统一划分单层数据
油 层 组
小 层 编 号
砂 岩 井 段 m
砂 层 厚 度 m
有效 厚度 m
一 类
二 类
渗透 率 μm2
有 效 产能 系数 孔隙 μ m2· 度 % m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基本原理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1. 对比基本原则
2. 对比资料的选取
3. 对比单元的划分 4. 对比步骤
5. 对比工作程序
6. 对比成果图的编制与应用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对比骨架剖面
浅水三角洲砂体 滨浅湖泥岩
• 油砂体连通图:油砂体连通图是反应相邻油砂体相互连通关系的立体图

油砂体平面图 :砂体平面图是反应单个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有效厚度及渗透 率变化趋势的图件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连通图
油砂体连通图 --反映相邻油砂体相互关系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连通图的编制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层剖面图
—不反映构造形态
某一层位拉平后 作为基线
高渗透层
中渗层
低渗层
有效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