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实践的对立面统一,即人类世界发展中真、善、美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体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想和治国结果、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
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表征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列宁面对小农占多数人口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强调要建设比资产阶级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建立起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牢固的桥梁”。
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
反复强调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系统提出和谐社会理论,鲜明指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上升到制度。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因此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
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我国来说,就更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所以,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
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最可靠的保障。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来作制度保障。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阐明了否定剥削和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与标志。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前进方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依据和标志,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两者紧密联系,又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的基本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
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
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区域自治度,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都显现着社会和谐的特征,实现着社会和谐的要求。
二、把和谐社会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通过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话,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则更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理论创新的新高度。
其次,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从邓小平时代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党的十五大提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这次全会部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是一脉相承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更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再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依照这个重大判断,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加快实现惠及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
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不断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