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入WTO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加入WTO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加入WTO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数据库】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4年【文献号】5590【原文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原刊地名】成都【原刊期号】200312【原刊页号】98~101【分类号】D412【分类名】民商法学【复印期号】200403【标题】加入WTO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乔生【作者简介】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3乔生(1952-),男,广东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私法学。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我国DVD等案例分析国际竞争的新动向,并在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舆论导向的未逮及立法滞后基础上,从跳出误区、营造环境、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创立中国技术标准、实施反布雷计划及运用国际规则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的基本策略。

【摘要题】WTO法制专栏【关键词】国际竞争/国际规则/知识产权/企业对策【正文】中图分类号:DF41;DF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3)12-0098-04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企业尚未从融入全球经济的喜庆中冷静下来,便领略了跨国公司一系列布雷设陷(阱)的知识产权威慑。

在国内,外商利用专利跑马圈地;在国外,各国巨头构筑技术标准体系,陈兵海关,拒我国产品于国门之外。

我国企业,要在国内避开外国专利的围追堵截,要在国外冲开一条血路,似乎惟有交纳巨额专利使用费一途[1]。

一、从我国DVD案、华为案等看国际竞争的新动向2002年3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个春节刚过,约100家企业的DVD出口产品在欧盟被当地海关扣押,理由是没有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认证;随后,欧洲企业按照欧盟新出台的《产品安全条例》关于2元以下打火机须有安全装置的规定在欧盟申请了该安全装置的专利,以未获专利权人许可为名将我国占欧盟市场8成的打火机挤出欧盟市场[2]。

2003年1月,世界最大的网络电信设备制造商美国思科系统公司状告我国2002年度电子百强第七位的民营企业华为公司的技术和专利涉嫌侵权[3],意在限制华为与之相似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向欧美薄弱地区的扩张。

上述案件,揭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竞争的新规则: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

这是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这“三化”已不再是某一跨国公司的独立行为,而是更多表现为多寡头的专利联营。

如1999年6月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大技术开发商(简称6C)发表了《DVD专利联合许可》的联合声明,宣称6C拥有DVD核心技术的专利所有权,世界上所有从事生产DVD专利产品的厂商,必须向其购买专利许可才能从事生产。

而欧盟此次扣押我国DVD产品的发难者则是飞利浦、索尼和先锋三大技术开发商联盟,依据的是欧洲议会修改后的第3295/94号法案,指控的是我国DVD播放机、DVD光碟机及DVD光碟片等货物侵犯其专利所有权。

如按其收费标准,我国内DVD生产厂家每生产1台DVD,至少须缴纳专利费约17美元,而每一张DVD光碟的成本也将增加0.7元人民币,至于生产DVD许可证的入门费,一张就要50万美元。

美国思科诉华为侵权,要的也就是迫使华为以高昂的代价购买思科的技术专利许可,从而使华为提高生产成本,失去竞争优势。

标准的全球技术专利许可是一项合法的制度,任何世贸组织成员都有遵守的义务。

但是,我们同时应当看到,这是一项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不公平的技术垄断行为,特别是发达国家巨头“私有协议”的标准化趋势,无异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侵略和市场占领。

此外,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是合理的,世贸组织的许多协定,就是在发达国家的控制下制订的,其条款的天平无疑偏向发达国家。

作为发展中国家,有责任尽可能利用成员的身份和权利打破这种虽说合法但不合理不公平的格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独立主权的国家行政与立法,对这种知识产权的垄断、侵略、占领作出不违背WTO原则的限制。

我国媒体已经久违了帝国主义这个专用名词,也陌生了应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策略。

帝国主义的侵略,有政治上的,军事上的,也有经济上技术上的,这后者往往为灯红酒绿或不公平条约所掩盖,甚至为了表面上的不违背WTO规则,不惜以政治军事手段迫使成员方“自愿”作出让步,如美国为了限制他国产品进口,往往让对方在协议上作出自愿限制某种产品出口数量的承诺。

相反,一旦他国出口影响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却是根本不顾什么违背不违背WTO规定而重修其国内立法,如2000年出台的新农业法案,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就是明知违反WTO农业协定也推行不误。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舆论导向的未逮与立法滞后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出口产品应当适用TRIPS协议的有关规定,遵守国际规则,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问题在于我国入世前后舆论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可能对我国企业经营及技术的限制缺乏警觉,从而使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专利可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及对其自身核心技术形成钳制的形势缺乏认识。

笔者对我国入世前后的所谓与WTO“全面接轨”的理论始终不敢苟同。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应当承认我们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距离,“全面接轨”的实质,就是否认这种差别。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曾有学者认为应当遏止立法司法与行政执法“竞高”与“超标”的趋势,[4]但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已经顺利地与发达国家接轨,有的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保护水平。

世贸组织的前任、现职总干事鲍榕胥、素帕猜均对我国知识产权立法执法表示满意,甚至认为中国用短短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路程。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周年之际,世贸组织的专家甚至认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可免予审查。

笔者以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与发达国家同等或高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利于国外知识产权对其采取的限制与“合围”战略,却不利于该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

此外,我国舆论界曾有一段时间沉浸在追求入世、成功入世以及引进外资(技术)的3F气氛中,对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对我国“布设雷区”及对我国企业技术与专利发展形成的限制缺乏警觉。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因出口彩电到美国支付了数百万元的专利使用费,而发达国家则同时在我国申请了成百件高清晰度的彩电专利,控制了我国彩电技术的发展和消费市场;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发达国家利用专利在我国跑马圈地,以美、日为例,1995年向我国申请专利分别是2971件和5135件,1997年增至5919件和8395件。

特别是我国5年计划一公布,发达国家即根据我国的发展规划向我国大量申请相关专利,以求最大限度封堵我国自行研制之路,对我国企业技术开发形成技术壁垒。

尤其是入世前,2000年飞利浦已曾指控6家半导体公司侵犯其I2C专利,2001年飞利浦更向美国纽约地方法律控告8家公司侵犯其I2CBus专利权[5];6C则在北京宣布并推行“DVD专利许可激励计划”,可惜人们只关注其“凡于2000年9月1日起8个月内执行专利许可协议的企业可享受25%的价格优惠”,没有感觉到其背后蕴藏的肃杀。

目前,洋巨头对DVD收取专利使用费,在每台售价只有90美元的情况下,却仍要求按原来每台售价300美元时的标准收取20美元。

[1]入世后,世界500强已有400多强挟技术专利进入我国,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如继续攀高,恰为其封杀我国企业技术开发、研制、生产提供了时机和条件。

我国对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对我国形成合围缺乏应有的冷静和思考,导致我国入世后一年各地政府和企业仍然热衷于过分强调和实施出口及引资(技术)导向战略,抢占国内外市场,没有充分注意到自身核心技术匮乏的潜在危机,更没有真正认识我国制订《反垄断法》对冲破外国专利合围和技术垄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今天,面对发达国家企业滥用技术标准的行为,我国企业没有反垄断法可以援引,没有根据反垄断法制定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条例、规定或指南,没有根据知识产权限制条例制订的技术标准审查规则及应对技术标准滥用的办法与措施,除了“割地赔款”,或不再使用与开发涉嫌的技术与专利,实在没有太多办法可想。

倘若我国反垄断立法完善,如美国思科诉我国华为一案,起码可以考虑对思科提起反垄断的诉讼。

思科的通讯产品不仅占据了全球的绝大份额,且利用其优势地位设置了诸多“私有协议”,其关键的“私有协议”实质是企业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但是,思科的“私有协议”是不公开的,并拒绝授权任何第三方使用,这有违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公开原则,有悖于通讯产品应该互联互通的基本要求,也即是对技术标准的滥用。

思科诉华为一案,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国际技术垄断巨头检验其对华知识产权合围策略的信号。

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对策我国入世,飞利浦、思科相继对中国企业发难,尽管不无鏖兵征讨之心,但也存投石问路之意。

中国企业虽须遵守游戏规则,却也无须示之以弱。

学费可以交,减免当争取,作为国家,有责任通过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帮助企业在今后这场刚刚拉开序幕的知识产权大战中,逐步夺回主动权。

作为企业,则须注意做到:1、不仅要摆脱自身制度与文化桎梏,更要为知识的使用、生产创造最佳环境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迟缓与被动,远可追溯到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经济环境,近则是企业本身的制度与文化桎梏所使然。

中国企业经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改革、80年代的开放引资、90年代的所有权变化的种种阵痛,私营企业则经历十几年的努力才勉强取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法律地位。

但这一切,均围绕着权与利两个字展开斗争,除极少数企业有重视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10年以上历史外,几乎没有从一开始就自觉重视并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知识使用与生产最佳环境者。

而作为知识产权发展的核心的人才使用,我国几乎没有任一企业能够完全摆脱家族的,或关系网的、行政干预的羁绊。

作为国内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皎皎者之一的海尔、海信,据说前者每天一专利,后者两天一专利。

但与每年数千专利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如索尼每年仅向海外申请的专利便逾5000件)相比,这个数字也就难作弦耀了。

经20年改革开放,我国企业已经拥有较大自主权,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企业的经营战略的条件已经成熟。

我国部分企业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可惜由于知识产权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少企业还是宁愿把钱花在官场上、关系上以博取一时或一任的最大利益。

2、不仅要提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更要摈弃“拿来主义”的种种误区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设置相应机构,安排几个人就可能奏效的,更非某种权、利交易的一锤子买卖。

目前我国企业除大规模集团公司外,许多尚缺乏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措施和胆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