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
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
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安庆石化由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分立所造成的收入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
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实际生活,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情境展示为主线,进行情境模拟、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
诱导学生在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的撞击中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理解:1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运用: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通过本框的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快板(《老汉说事》老汉一家收入的来源)导入新课问题:请问同学们看出来什么门道?快板内容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出课题(老汉一家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可见我国的分配方式多样化,我国目前有哪些分配方式?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就请听胡总书记告诉大家吧)多媒体播放视频,十七大报告。
师小结并引出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二)新课讲授(以石化为背景,以三位员工为载体,学习几种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让学生介绍石化有关分配的情况)然后走进石化车间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员工:(多媒体展示三名员工的情况,先整体介绍,然后介绍工资)情境一:石化车间的三位工人的工资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完成简单的初步工序,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思考:1、安庆石化是什么所有制经济?2、他们的工资收入是以什么尺度来确定的?3、属哪种分配方式?(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们对按劳分配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按劳分配。
板书:(1)按劳分配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
(以下几点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解答)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
还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是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福利性和保障性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收入)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社会总产品扣除成本,企业利润,国家收入后剩下的部分,分给个人的,以货币的形式,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分配尺度: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一企业的同一领域)(师过度:刚才我们学习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我们就来学习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板书:(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联系前面的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板书: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在公有制经济中能不能有其他的分配方式呢?我们来听听三位员工的意见。
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
小李:我们都是同一车间的,我们应该一样多。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
小张:谁干的多,干的好,谁分的就多!教师活动:(同学们讨论并分组回答)1、他们每人的想法属于那种分配方式?2、谁的分配方式可行?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先分析按需分配,然后分析平均分配,最后再分析按劳分配的意义)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两人的名言)分析按需分配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主义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但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
讨论后得出结论: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大家讨论: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特点,在公有制经济中如果实行平均主义、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再分析平均分配)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提示: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师小结并引出意义:我们知道由于目前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让学生归纳出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两点比较:一安庆石化分配制度改革前后的变化——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二把按劳分配和以往私有制经济的分配比较:因为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私有,所以他们不劳而获,广大劳动人民劳而少或,甚至劳而不获。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的不得。
——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板书(3)按劳分配的意义第一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根本否定了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按劳分配的确是一个好的分配方式,我们看看胡总书记的评价。
(多媒体出示题目)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的意义重大,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呢?为什么?(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小结: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从业人员占多数(包括了工人和农民等)决定了按劳分配占主体。
教师活动:除了工资奖金津贴这些按劳分配的收入外,他们还有哪些收入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情境三: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小张:我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老王:我利用技术入了股,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
小李:我也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情境四:走出安庆石化车间小李说:我给周边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每条也有300元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每月收入也有2000元。
”思考:你要是他们,还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收入呢?这些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板书:(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同学们结合教材59页思考以下问题:(1)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依据是什么?这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特点: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中,“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多角色合一: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
所以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总结同学们刚才金点子,得出哪些要素可以参与分配:劳动、技术、管理、资本、土地、信息要素。
辨别可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①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经营后的税后利润、储蓄所得利息、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等。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指私营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
⑥按信息要素分配: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