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

5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1.朗读课文 2.介绍朗读知识 ①语调:轻快、轻柔、由升到降…… ②语速:快、稍快,慢、稍慢…… ③重音:重读
6
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1.读课文,确定每段的语调、语速、重音,说出理由。 2.按下面的句式说朗读 第 段,用 语调、 语速朗读, 要重读,表现出 。 教师示范 第①段,用轻快的 语调、稍快的语速朗读,盼望、来、近要重读, 表现出盼春的热切心情。(教师范读) 学生训练(说、读、评) 第②段,用轻柔的语调、稍慢的语速朗读,一切、睡醒、欣欣然、 朗润、涨、红要重读,表现出 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 。
●缩短从理念到操作的距离 ●构建新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3
三、阅读课型研究的内容
研究10种基本课型
4
(一)朗读课型
1.课型概说 进行语调、语速、重音等技能训练。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 2.教学模式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读体会 3.课型举例 《春》
29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按下面句式说话: 第 段写的是苏州园林 。 学生说话: 第①段写的是苏州园林对全国各地园林有重 大影响。
30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苏州园林的?
提示:从语言、说明方法、结构等方面分析。 讨论:按下面句式说话 从 上分析,例如 , 用 写苏州园林的 。 学生说话 1.从语言上分析,例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 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用“一 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写苏州园林的完美特 征。 2.从说明方法上分析,例如:“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 极少使用彩绘。” 用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苏州园林的色彩 特征。 3.从结构上分析。例如:②段为总写, ③—⑥段为分写, 用总分结构写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17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文章选材、结构、表达、语言、 感情等方面的特点。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 教师示范: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语言朴素。 学生说话: ①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选材典型。 ②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结构严谨。 ③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结合。 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感情真挚。

9
(二)背诵课型
1.课型概说 通过指导背诵,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教学模式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3.课型举例 《论语》六则
10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①初读——读准字音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课文。 ②齐读——读出节奏 指导第一则的句子停顿:学/而时习之 (听录音划分另外五则的句子停顿) ③抽读——一人一则 读后教师评价。 ④定标——确定目标 当堂背诵全文。
11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①看译文背诵法。 ②词语提示背诵法。 ③层次背诵法。
12
看译文背诵法
教师说译文,学生背原文。
教师:孔子说 学生:子曰 教师: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学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教师: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怨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学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7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1.再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读课文,分组讨论,找出答案。 2.课堂小结。 按下面句式谈学习体会: 通过质疑讨论,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特点是

28
(六)分析课型
1.课型概说 通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达方 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教学模式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分析写了什么 第二步:分析怎么写的 第三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3.课型举例
25
第一步:读课文,发现问题
1.教师指导。 ①从词语上发现问题。如:表现性格的词语 ②从句子上发现问题。如:重复出现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发现问题。如:表现的中心 ④从写法上发现问题。如:写作的特点 2.通读全文。 学生读书,发现疑难问题或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标上记号。
26
第二步: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重点整理出下列几个问题。 ①“犟”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这个句子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③结尾句“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用意是什么? ④课文中写其他几种动物各有什么作用? ⑤为什么其他动物没能去参加婚礼,小乌龟却去了? 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课型研究
遵义市教育局教研室 潘泽远
1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阅读教学的地位
语文:120节 阅读: 80节 2/3 其他: 40节 (二)传统的阅读教学 一种课型、一种教法 (三)课改后的阅读教学 1.语文定性的误区 2.合作学习的误区 3.独特体验的误区 4.课堂拓展的误区
2
二、阅读课型研究的目标
21
第二步:圈点课文,准备讨论
以读书为主要准备活动 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自读、圈画、批注 写简要心得体会 准备讨论
22
第三步:依据课文,展开讨论
根据中心议题展开讨论。 按下面的句式说话,讨论: 我认为是驳 。因为 。所以是驳 。 学生可能出现的意见: 1、我认为是驳论点。因为对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正面观点:“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 中国人在”,直截了当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所以是驳论点。 2、我认为是驳论据。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中国人信“地”、信“物”、 信“国联”,而现在求神拜佛。作者指出这只是一部分中国人, 不能代表全体,从而指出对方的论据是错误的。所以是驳论据。 3、我认为是驳论证。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中国人信“地”、信“物”、 信“国联”,这是“他信力”,而现在求神拜佛,是“自欺力”。 从 对方的论据推不出“自信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所以是驳论 证。
18
课堂小结
学习方法: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 1.概括人物的品质 2.品味文章的语言型
1.课型概说 讨论课型是在问题导引下,以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 段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准备好有意义的讨论话题。 教师要多引发学生热烈的争论,深入地思考。 2.教学模式 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第二步:圈点课文,准备讨论 第三步:依据课文,展开讨论 第四步:再读课文,小结讨论 3.课型举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7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读体会
用下面的句式,讨论朗读体会: 通过朗读,我读出了文章的 。 (从中心、层次、感情、特点等方面说话) 学生说话: 1.通过朗读,我读出了文章的中心:赞美大自然。 2.通过朗读,我读出了文章的层次:盼春—写春—赞春。 3.通过朗读,我读出了文章的感情:热爱大自然。 4.通过朗读,我读出了文章的特点:语言简洁明快。 5.通过朗读,我读出了文章的特点:形象生动。
15
第一步:读课文,说人物
1.通读全文。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从第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教师示范: 从第 4 、5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勤劳 的人。 学生说话: ①从第 6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俭朴能干 的人。 ②从第 7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宽厚仁慈 的人。 ③从第 8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坚强 的人。 ④从第9、10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有远见 的人。 ⑤从第 12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支持革命 的人。 3.按课文内容的顺序说: 母亲是一个 、 、 、 、 、 的人。
3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汽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但没有往日的颠簸。窗外,是一片 漆黑和寂静,细细的雨丝斜打在车窗玻璃上,雨丝中夹杂着几声 遥远的犬吠。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 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 边无际的蓝色湖水。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的 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 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蓝得深沉。 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 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不是应该给 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
23
第四步:再读课文,小结讨论
1.教师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确了:本文采取驳论 证的方法,驳斥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即指出对方的论 据不能证明其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着不失 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布置作业
24
(五)质疑课型
1.课型概说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培养提问意 识, 让学生乐问。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2.教学模式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发现问题 第二步:读课文,提出问题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3.课型举例 《犟龟》
34
(八)读写课型
1.课型概说 以对课文的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评析等 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来促成读中悟写,写中思读,学 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立意等特点,有效地提高学 生的读写能力。 2.教学模式 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抓住课文特点; 第二步:思,确定训练形式; 第三步:写,完成读写任务; 第四步:说,交流读写体会。 3.课型举例
31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结构等方面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文中 ,这样写的好处是 。 ●学生讨论、说话: 例:文中第三段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 处是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32
(七)摘抄课型
1.课型概说 阅读课文,摘抄精彩的句子、语段,并熟读 成诵,加强语言材料积累。 2.教学模式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确定摘抄内容; 第二步:抄句段,熟读摘抄内容; 第三步:谈体会,说出摘抄理由。 3.课型举例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