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腐败官员犯罪的行为特征

腐败官员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隐蔽性、欺骗性、潜伏期长
对于腐败官员来说,要保证行为的安全性,保住乌纱帽,就会做到人不知,鬼不觉,不轻易信任他人,不留证据。

并且他们之间会相互勾结,形成比较密的关系网。

他们也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讲反腐败,做事低调,行为谨慎,给自己树立一个清正廉洁的形象,而背地里,确是一个贪官的狰狞面孔,迷惑群众,而一旦被查处时,则负隅反抗,百般抵赖。

这就增加了腐败官员犯罪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例如检察机关在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行受贿犯罪案件时发现,承建方为避免东窗事发,往往千方百计靠近、拉拢受贿人的亲朋裙带关系,假借咨询费、会议赞助、费用报销等名义以财物进行贿赂或出资供其考察学习、旅游观光等形式实现“曲线”行贿。

也比如从1998年始到2002年,有16起被公开报道的高官违纪违法案件,平均潜伏期长达6.3年。

就个体而言,个别腐败分子腐败潜伏期更长,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的腐败潜伏期长达近十年之久。

二、团伙性
当前的腐败犯罪在很大数量上不再仅限于孤立的个人行为,多人贪污、受贿的案件是目前腐败犯罪的又一鲜明特点。

陕西的“宝马彩票案”,杨某为了取得彩票承销权向多人行贿,仅起诉到中级法院作一审的大案就有6件。

这类案件表明,有的地方有的部门犯罪分子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形成腐败群体,往往是查处一案带出一串。

三、智能化
一些腐败官员总是想方设法学习新的腐败技术,总结教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们总是能从其他腐败分子中学到逃脱惩罚的手段。

所以,他们作案更显高明,更智能化,从而使腐败官员从腐败开始到被查处的腐败生命周期不断延长。

四、群体性
腐败形式向群体性发展,形成相互庇护的腐败关系网。

这在一方面导致当地社会风气恶化,另一方面国家对腐败犯罪查处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加大了反腐成本,助长他们犯罪心理的形成。

五、“蚁穴化”
一些官员虽然会有一些自制力,但长期生活在模糊的贿赂等腐败中,他们总会经不住诱惑的,他们虽然不敢明目张胆,每次收取数额很小,但这也会积少成多,会让官员对腐败成为习惯,渐渐走向犯罪。

因而,腐败现象呈现一种“大贪没胆,小贪不断”的蚁穴化动态。

六、期权化
腐败行为的期权化指腐败官员滥用职权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收益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只要有两种形式:(1)以金钱培养感情,以感情获得利益。

(2)以权力投资,离职后收益。

不少腐败分子在以权谋私活动中,"现货"交易少了,"期货"交易多了,不再是当即攫取利益,而是等多年以后,甚至退休以后,再连本带利收取好处。

期权化的腐败在金融领域尤为突出。

据报载,仅2003年,某
国有商业银行的省、市两级分行就有近10名领导干部和中层骨干相继“跳槽”至企业或股份制商业银行担任相关职务。

这是金融系统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权力寻租的又一新动向。

七、通过“洗钱”,使腐败所得合法化
与“权力期权化”类似的一个现象叫做“洗钱”,即官员利用权力牟取非法收益后,通过各种途径给自己贪污受贿的黑钱披上合法收入的外衣。

这是腐败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由于其产权灵活、监管宽松的特点,已经成为贪官们洗钱的首选之地。

有学者提出了官员洗钱的多种方式,包括“先捞钱后洗钱”、“边捞钱边洗钱”、“连捞钱带洗钱”以及“跨国洗钱”等。

八、与黑社会相勾结
九、形势的发展,腐败犯罪的手段也呈现一些新形式和特点。

一是力的"假借"和"转让"。

纵容、默许自己的子女、配偶等用自己的名义捞取好处,移花接木,"代理腐败";二是款"漂白",资本增值。

腐败分子将赃款通过办公司、境外投资、回国投资等形式,把不法收入逐步变成合法收入。

如贪污犯罪的手段主要是采取私设小金库”、收入不记帐、虚开发票和虚列支出。

(1)设金库”,然后变着法儿贪污小金库”款项。

有的单位领导,无视法纪,私设小金库”,明曰处理不合理开支,实则非法占有其中款项。

如我们在立案查处县粮库原主任毕某某贪污案时,发现毕在任粮库主任期间,私设小金库”数额达56万元之多,除了处理违规支出外,将其中的5.5万元非法占为己有,同时挪用公款2万元,毕被两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5年。

(2)收入不记帐进行贪污,主要是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征收规费过程中收费不开发票,或只打白条,将公款非法占为己有。

(3)开大头票”贪污,即在单位需正常支出时,实际支出少而入帐报销多,将多余的款项非法占为己有。

四是虚列支出贪污,即单位根本没有该项支出而伪造支出,开具假发票入帐冲出现金,非法占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