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犯罪开题报告书
2.1研究的理论意义
在刑法意义上,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我国刑法所惩治的犯罪,首先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行为,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首要因素。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刑法理论将其抽象地概括为两种基本的形式:作为和不作为。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是对不作为认定为犯罪并处以刑罚的基础和前提,而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认定中的难点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书
题 目不作为犯罪
姓 名杨振京
学 号405417030407
专 业法学
指导教师谢雯
年 月 日
设计(论文)题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作为犯罪
选题依据:1.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
2.理论及实际意义
1.1国内有关研究动态
陈兴良教授在《不作为犯罪研究》一文中提出,不作为是否为一种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待论证的问题。各种行为理论都力图证明不作为的行为性,但成效并不显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作为的行为性是检测各种行为理论的试金石。不作为的行为性在证明上的困难来自于它是身体的静止,即不象作为那样存在身体外部动作。因而在单纯物理意义上是一种“无”的状态。
4.此开题报告书填写一式二份,一份由华信学院保存,一份放入学生档案。
注:此页部分打印在封面的背面(打印前请删除此句话)
2.2研究的实际意义
我国《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其基本形式不外乎两种,即作为和不作为。作为犯罪是最常见的犯罪表现形式,不作为犯罪是犯罪的另一种形式,它和作为犯罪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都侵害了刑法保护社会关系,都可以以故意或过失的形式构成等。但不作为犯罪更具有自己的特点,深入研究不作为犯罪,有助于人们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多样性,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特别是对一些掌管国家权力的人不切实履行其特定的义务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甄别,从而正确认定不作为犯罪,更好地体现立法精神,维护社会权益,稳定社会关系,准确地同不作为犯罪做斗争,保护无罪的人免受刑事追诉,具有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1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不作为犯罪的特征
分别研究不作为犯罪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部分:行为性理论
列举研究在刑法学说中曾经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因果行为论,目的行为论和社会行为论。
第三部分:义务来源
阐述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作为义务和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其中重点研究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进度安排及各阶段主要任务
1. 2009年11月:确定论文选题方向
2.2009年1月---2009年4月确定论文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调研、撰写开题报告
3.2009年5月4日学生交论文初稿
4.2009年5月24日论文定稿(三稿),
5.2009年5月28日之前进行小组答辩,
6.2009年6月1日之前进行专业答辩,
2可能的创新点
本文在研究关于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中的先行行为中综合以往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就先行行为负有作为义务的条件和先行行为的外延分别做出论述。
完成研究内容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
1.本文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国内外关于不作为犯罪理论中,研究现存理论的利弊,找出现存缺点,以期改进。
2.运用综合分析方法,从实践和理论上分别分析不作为犯罪理论,并从实践出发,提出其完善意见。
1.2国外有关研究动态
美国学者指出,控制原则在不作为方面所包含的观点是激进的。似乎很明确的是,在许多案例中(尽管不是大多数),人们对不作为产生的后果和对积极作为产生的后果有同样的控制。只要是控制而不是犯罪行为被作为相关变量,作为和不作为本身的区别就失去其被认为所曾具有的一切重要意义。日本学者指出,在所谓忘却犯的场合,例如,在扳道员因为熟睡而忘记降下遮断机的时点上,其不作为本身的确没有被意识到,但是,在他熟睡之前,应该有加以注意而不熟睡的意识,在此也能看出有意性。
7.2009年6月5日之前进行校区答辩;
8.2009年6月5日报送成绩(要求参加校区答辩的学生成绩为优)。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说明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经选定,毕业生要严格围绕选题开展各项工作,并认
填写开题报告书。
2.开题报告会由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组织安排。
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要指定一位教师认真填写开题报告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