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史密特:心灵的震撼——《辛德勒的名单》影评《辛德勒的名单》作为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各种方式,用尽财产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故事。
战争时期,军商不分,辛德勒做为一名德国企业家,无时不刻不在寻找着挣钱的机会,但他却没有料到,起初为了利益而建立起与德国纳粹高级将领的人脉,却救了一千余人的性命。
1943年3月13日,希特勒准备屠杀犹太人。
事实上,入侵波兰后,战争的进程深入使得希特勒不再满足于驱逐、分隔犹太人,而想实行“彻底”的种族灭绝,于是,被称为“最后解决”的大屠杀开始了。
除了党卫队特别行动队自身外,还有募招当地警察和反犹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带头的还往往是些教员、医师或教士之流。
他们的残暴比德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得不说,这是波兰人的悲哀,或者,是人类的悲哀。
在山头上骑马驻足的辛德勒静静的看着下面异常混乱的街道,在黑白颜色的人群中,一个衣着红色的小女孩儿在其中快速的毫无目的穿梭着。
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只有两种色调,黑与白,所以,这个红衣小女孩儿显得特别的醒目。
在由童声合唱组成的低沉背景音乐中,小女孩儿身上的红色代表着生命,尽管它看上去是那么的脆弱,但小女孩却暂时躲过了刽子手们的屠杀,不禁让人觉得有一丝欣慰。
然而经过搜查,德军还是发现了躲藏起来的犹太人。
一阵扫射,黑暗楼道里闪着刺眼的白光,那是死亡之光。
就在这充满了血腥味道的人间地狱,一名军官竟然“饶有兴致”的弹起了钢琴,琴声急速而短促,和密集的机枪扫射声构成了一道“完美的合弦”。
两个德国兵闻声而来,却讨论起弹奏的是巴克还是莫扎特。
静静的城市,只有射击声与钢琴声来回作响,钢琴音色的优美深深的讽刺着行为的残暴,这种映衬的艺术手法,无疑为影片增添了十足的意蕴。
屠杀仍在继续,各种惨无人道的死亡方式每天都在上演。
1944年4月,在克拉科夫和普拉绍夫犹太人居住区中被杀害的犹太人已超过一万。
阿蒙•戈特奉上级之命挖出早已埋葬的尸体焚化,并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
在大街上行走的辛德勒用手拈起从天上落下散在车上的“灰尘”,这并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焚尸后从烟筒冒出的骨灰。
辛德勒深知其中利害,他明白,一旦自己的工人进入集中营,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个骇人听闻的名字,已经有无数的犹太人丧命在那里。
那高高耸立的烟囱,四溢的毒气,无不是地狱的象征。
黑白镜头中,一辆运尸车上赫然出现了影片开始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看在眼前,捂着嘴悲痛万分,这时,他做出了一个伟大的,足以拯救生命的决定:他要将他的工人们,全部带回他的家乡——布伦利兹•捷克斯洛伐克,改变这悲惨的命运。
工厂里,整夜未眠、眼睛红肿的辛德勒开始实施他的计划,让史丹打印他念出的名字,“More、More…”,辛德勒不断的念着记忆中的人名,打字机飞快的印出铅字,“300、450、600、800…”这就是著名的“辛德勒名单”,所有的代价就是送给阿蒙一箱箱厚重的钞票。
虽然,因为资金原因,名单最终止步在1100余人,辛德勒也因此倾家荡产,一贫如洗,但这份名单换来的却是无数人的生命。
辛德勒,这个“失败”的商人,已然变得伟大,充满了人性与博爱。
费尽周折,辛德勒终于在家乡与自己的工人们相遇,虽然此时,他已经倾家荡产,一贫如洗,不再是工厂的“经理”,但他所赢得的爱戴,是纯粹的。
工人们对他的善举,将永铭于心。
这时,收音机里传来了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宣告了这场毁灭性的战争的结束,人类的苦难,已经要走到了尽头。
工人拔下金牙,打造成一枚戒指,作为感谢辛德勒的礼物。
然而,辛德勒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的当中,其实他可以再努力一点,拯救更多人的生命…的确,或许这个数目并不是极限,但这份名单的价值,不是由人数的多少而决定的。
这份辛德勒名单,是人性与爱的象征,是无价的。
电影中,有一些片段值得我们进行深思。
当犹太人因为最后的限定日期而不得不搬离居住地时,年轻的纳粹儿童高兴欢呼,庆祝这群“肮脏”的人远离自己。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深刻的讽刺,虽然他们只是孩童,却已经在骨子里树立起了人种不平等的理念,这无疑是使人心碎的。
其次,德方对犹太人进行职业鉴别,并以此作为是否颁发蓝卡的依据,但一个教授人文,历史的大学教授却并不能获得此种蓝卡,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德国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军事的侵占,更是一种文化的破坏。
从古至今,因为战争,而损失的人文价值数不胜数,这种无形的损害,无疑是巨大的。
在希特勒进行大规模屠杀时,诊所的大夫将毒药掺进水里喂垂死的病人喝下,随后德国兵闯进来向他们的身体扫射,但病人们已经安静的死去,医生们这么做是为了不让他们遭到痛苦。
这也多少让观众感受到一丝欣慰与人性的光辉,在如此阴暗的社会背景下,依然能够有人坚守人性的光芒。
当纳粹德国宣布投降后,辛德勒在工厂发表演说,这时残存的德国军人持枪闯入工厂,企图清楚所有工人,可辛德勒却希望他们在执行最后一项任务之前,听一听他的话语。
“我知道你们接到领导人辗转传来命令,清除所有的工人,现在大可下手,他们都在这里,这是你们的机会…”“否则,你们可以离去,回家去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凶手”…几分钟后,德国士兵一个个沉默的离去。
辛德勒,不仅仅拯救了1100多个生命,也同时拯救了这些德国军官的心,帮他们寻回了人性与爱。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想必每个人看完这部电影,内心的感触都会有所不同。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辛德勒的名单》勾起了人们对于人性,和平,宽容与爱的追求。
在二战那个昏暗的年代,辛德勒可以为了拯救人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物质财富,那么在当今这个和平的社会,我们或许也应该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物质,不应是人类的追求,或许我们都应该进行反思。
《辛德勒的名单》——它所给我留下的震撼,我将永远铭记。
1993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
"斯皮尔伯格读完这聊聊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
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
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
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
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的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
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
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
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
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
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
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
应该这样说,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
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故事通过国家安全局来展现情报背后隐藏的秘密,首先从这一点,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是丹•布朗的首部小说,并没有深度的谈及到符号学这一领域,更趋于感性的来塑造这样的小说。
可以说是小试牛刀的开篇之作。
《天使与魔鬼》故事结合了悬疑和历史的手法,巧妙的将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哲学运用其中。
小说为读者展示了信仰、坚定、和勇气。
智慧的大门再次开启,是天使的背叛还是魔鬼昏暗的周旋,较量中,一点点地破解神秘的隐修会,拯救梵蒂冈市。
《骗局》故事出版的时间上,有不合时宜的原因,牵涉到国家的政府机关和总统竞选腐败的问题。
在例证国家强大实力与虚伪的面具下,进一步的在痛斥着国家丑陋嘴脸。
受雇于权力机构的信宠,却得到的是更大伤害,不失为一种精神叛离。
一种无形的压迫与恐惧的交织,促使骗局的谜底快点揭开。
《达芬奇密码》凭借曲折的情节、迭出的悬念、源源不断的高潮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作者用一枝具有魔法般的笔为我们创作了一部赏心悦目、博学多才的悬念小说。
作者设置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读者紧张地喘不过气来,用一个又一个阅读陷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圈套引得读者晕头转向。
这部小说不仅有一个精妙绝伦的故事架构,而且还将整个西方文艺史和宗教史揉入其中,通俗与高雅结合得水乳交融,使这本书不论对哪个层面的读者都极具吸引力。
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对绘画、建筑进行了细腻生动的描述,对宗教及其历史进行了详细而鲜为人知地解说。
读者在享受作者为我们带来紧张刺激的情节的同时,也接受了文化的熏陶。
同时《达芬奇密码》一书还为读者披露了一些让你惊讶不已的见解。
《失落的符号》最新出版的作品,更加吸引读者目光,因为这部小说,能否超越和凌驾在《达•芬奇密码》之上,一切看来都还只是个猜想,不过对丹•布朗来说却是一种挑战,时间上紧凑的排序,以及惊悚手笔的日渐娴熟。
更加深了,这部作品的期待与观摩。
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奇吗?拭目以待。
丹•布朗算是新型模式下,应声的一位作家,其作品的悬疑和惊悚程度上,和一些老派的作家相比,还是有区别的,第一,没有稳定和固有的风格烙印展现。
第二,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上的编排上有一点点的混乱和纠结。
第三,从结构上的严谨度上,还有待提高。
悬疑的手法和手段有点保守。
能够更加大胆和舒展开一些,会有更大空间和真知灼见,呈现给更多读者。
《达芬奇密码》在这本书里,丹利用了他精通的符号学将你带入了他的数字城堡中,而组成这座城堡的不单单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背后的欧洲文化艺术。
因此说,读完这部书,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绽放着异彩的文学享受”。
同时,你不得不为丹的知识量所震撼,但凡是畅销书作家都必有其魅力所在,丹的魅力就在于他有着超越了本身职业的知识储备量,我敢说,如果他某天不再写作,而从事其它艺术或超越艺术层面的职业,他一样会干得出色,比如以他的学识足以成为一个符号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