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个少数民族配饰

10个少数民族配饰

10个少数民族配饰
1、苗族配饰
(1)银项圈。

银项圈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

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

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

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儿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

(2)银压领。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

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

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

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缚,工艺精美。

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腆磷,可活动的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

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

(4)银胸吊饰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

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

2、壮族配饰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
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喜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

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

3、白族配饰
白族首饰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

历史悠久。

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女子手上多戴扭丝银镯或玉镯,指戴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坠。

4、蒙古族配饰
蒙古族的银饰品以多、以大、以重为美,从头到腰处处点缀,华丽而庄重。

妇女除了戴的头饰外,还有银头簪、银钗、银梳、银耳环、银戒指、银手镯、银手链、银项圈、银链、银髻扣、银发卡、银顶针、银扣、银香盒;男子佩戴的蒙古刀、火镰、银碗、银烟盒、银带扣、银挂件(牙签、耳勺、胡须梳、镊子)、图海、银帽顶;儿童佩戴的各种银锁;生活中用的银质酒壶、奶桶、茶桶、银制泯酒壶、银勺、银药具、马具鞍花等等。

蒙古族又根据地域的不同,部落的归属,银饰品的纹样和造型也会有所差异。

有的古朴
雅致,有的纤细复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粗犷大气,充分展示了蒙古族银饰品的蕴容华贵。

银饰品在蒙古族妇女身上体现的为突出,他们头戴银子镶嵌的头饰,颈挂银链,耳垂银质大耳环,腕配银手镯,手戴银戒指,腰挂银饰件,以多为美,以银为彩,以重为富。

5、傣族配饰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6、彝族配饰
彝族人民素爱打扮,彝族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

材料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特别是银器,使用之广泛,如餐具、马具、刀具和宗教用具中几乎都有银器。

7、佤族配饰
富岩佤族妇女的耳环,以银打制而成。

大小不同,造型各异。

有的似缩小了的象脚木鼓,直径3至4厘米,长6至7厘米,中间空心,朝耳背的一面加盖;有的象锣面,锣面直径达8厘米以上;有的还垂有许多银穗,走起路来窸窣作响,摇曳生姿。

佩戴耳环的妇女说,这些耳环是她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珍贵礼物。

过去,不仅妇女戴耳环,男子也戴耳环。

耳垂上之所以饰以环坠,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激发恋情。

现在,这些耳环不仅是为了吸引异性,而且还是财富的象征。

许多人为了能戴上漂亮的耳环,小小年纪就忍受穿耳的痛苦,起初是在耳轮上穿孔,并塞进去一块很小的木栓,以后逐渐用大一些的木栓替换,直至尾部塞进一块直径约4厘米的栓塞为止。

8、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

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上端缀有红缨穗。

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

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9、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

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

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

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

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

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

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

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
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10、珞巴族
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

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

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

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

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

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

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