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精)

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精)

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09经济班黄鹤萍 0903005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早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的各主要发达国家就意识到了。

在欧洲,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思想与实践有着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

战后,为了实现稳定国内人心和同社会主义国家争夺世界民心的目的,西欧国家比较广泛地实行了“福利国家”政策,它不仅涉及到“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社会保障,几条街夫人与穷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还涉及到调节雇主与雇员之间关系的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通过保障和改善民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政策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同时,要加快保护劳动者的各种立法,包括最低工资发、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法、食品和医疗卫生法等。

除此之外,要加快各种福利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包括住房建设、教育与文化等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达7284.63亿元,增长29.4%。

在已经下达的4批中央投资中,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资占比超过50%。

社会福利政策的建立健全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扩大消费品的需求,转变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单一经济增长模式;而且可以改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尤其是为中下层人民提供了基本生活的保障;最根本的是可以减轻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之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和确保稳定的社会条件。

扩大消费需求
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也未能幸免,为避免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我国采取了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没有强劲的消费带动的投资无法使经济良好运转,这时个人消费,尤其是内需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国居民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性收入太少,为什么呢?因为长久以来普通家庭倾向于保持过度的预防性储蓄。

所以我国要想成功实现经济向支持消费模式的转型,亟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该体系的健全,意味着居民不用存过多的钱在银行里以备不时之需,而可以把更多的钱拿出来消费。

据康奈尔大学的埃斯瓦教授估计,普通居民储蓄率已经由2000年的27.5%上升到2008年的37.5%。

由于长期存在的从摇篮到坟墓式的“铁饭碗”的消失,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导致的劳动力流动性不断上升,对于收入和退休的不安全感的恐惧日益加强,储蓄策略也就变得更为保守。

但这种不确定性能够通过实施社会保障、个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重大举措来消解。

近年来,中国仅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小的进展,因此需加大力度继续贯彻。

例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资产额仅为大约82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工人一生的退休福利为90美元;与此同时,2009年初实施的总额为8500亿元人民币的全国医疗保健计划,相当于人均额度在未来三年内仅为30美元。

为了减少过度的预防性储蓄,我国需大力拓展这方面的措施。

缩减收入差距
缩减收入差距一直是我国政府长期致力解决的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四、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五、行业收入差距。

目前在我国这五方面的差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城乡收入差距和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最为突出。

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在前5为的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排在后3为的省份均位于西部地区;地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1.25倍、1.52倍、和1.53倍。

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现实的例子就是目前的持续走高的房价,我们看到一方面房价遏制不住,炒房者从中获得巨额暴利,另一方面是普通百姓要么买不起房,要么就是因为房贷变成房奴,生活质量都下降了,谈何生活尊严?
社会福利政策是通过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来实现这一目标的。

目前我国正在健全相关方面的措施和制度。

据了解,今年两会过后,已有浙江、广东、附件、上海、天津、山西等多个省市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今年还将有20个省份计划调整标准,调整幅度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而且,上海、浙江和广东最低工资超千元,上海的标准最高达1120元。

他山之石
与世界上那些社会福利政策成熟健全的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上升的空间还很大。

下面简要介绍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现况:
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所谓的“社会福利制度”也称“社会保障制度”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社会保险。

是指在投保者就业期间,按其应课税年薪的一定比例向国家缴纳社会保险税并构成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投保者因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后,向投保者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和维护他们的生活。

这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2)社会照顾。

在发达国家,社会照顾的对象是哪些不是由于个人原因而收到损失的人,一般地说,他们的损失由国家来承担。

(3)福利补贴。

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不论参加社会保险与否都可以得到这种补贴。

福利补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一个人经济状况为转移的普遍性的公共福利补贴,主要是在盈利奥、教育和抚养子女等方面的国家补贴;两一种是只为贫困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救济性补贴。

美国自1960年以来,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在政府总支出中的比重,已经从1/3 上升到1/2以上;尤其是在各州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开支一直占有
60%以上的高额比重。

与此相联系,支付转移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用来重新分配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种转移就是通过征收赋税和政府福利开支将一部分居民的收入转拨给另一部分居民。

据统计,政府的转拨款项已经成为美国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70年代,政府的转移支付只占美国个人收入的10%,80年代就已经上升到15%。

同时,德国作为世界上著名的福利国家之一,社会保险系统耗资巨大,几乎占GNP 的1/3。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义务保险居主导地位。

主要包括退休金、失业保险和健康保险等。

主要考虑到,投保人在遇到疾病、事故和失业等意外困境时,大多难以依靠自身条件和能力战胜或度过,往往需要通过社会规定必须加入的义务保险来保障。

另外,德国注重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的社会服务。

据统计,德国青少年在接受免费的9年教育后继续升学深造的只占8%,绝大多数是经过职业训练而就业的。

按照德国“职业培训法”的规定,凡15至18岁的青少年在工厂学徒期间均须每周接受10到16小时的职业学校培训,其费用由政府拨给。

此外,对于暂时失业的工人,政府还拨出专款进行职业在培训,以便使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德国,战争受害者补贴、儿童津贴、产妇补贴、家庭补助、建房
补贴等属于社会服务和社会救济的项目,费用完全有政府或雇主承担。

这些发达国家的福利保障举措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例如,德国在就业指导上的方法,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性。

德国的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各类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社会就业水平。

而且保证了劳动力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再生产,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
拥有良好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将使未来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政府能够更好的宏观平衡调控,进而摆脱对于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转而促进国内个人消费,此目标的实现将使中国未来长期的发展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

另外,从国际上的经验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对于加强社会的稳定性具有持续性,一方面是在市场处在萧条和衰退阶段时,可以使失业者能够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当市场处于繁荣时,又能够保持足够的劳动力供应。

由于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爬坡期,而且人口众多,再加上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奢谈大规模的社会福利政策尚需时日。

但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走到一个瓶颈期:投资过热,消费不足;前期政府下放的四个亿,导致现在有通货膨胀的走势,虚拟经济热涨,房价走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无法健康良好地运转,社会出现了不稳定因素,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所以又说,社会福利政策的践行迫在眉睫。

那么就需要政府权衡各方利害关系,既保证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又保证社会的长期安定和谐。

综上所述,我认为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这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更重要的会体现在每位人民的衣食住行上。

彼时我国的发展应该是自内而外的健康。

相信到那时温总理所讲的“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应该会被大家从从内心认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