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的区别
道教认为先天人性无善恶,后天人性有善恶。
道教将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
道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性,道性即先天人性;人既然来源于道气,那么人就具有道性。
如《老子河上公注》称:“善行道者,求之于身。
”《太平经》亦称:“夫天将生人,悉以真道付之物具。
”””这都是说人身中分有道。
这就为人能成仙不死找到了理论根据。
如《太上老君内观经》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
”又如《玄珠录》卷上说:“众生与道不相离。
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
”道无生死,人只要把握住身中的道,与道合一,就可长生久视。
显然,道教以道论人之本性,为人“成仙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道教认为人产生后先天之性就转向后天之性。
后天人性指人的各种欲望和妄念等,它有道德属性,有善恶。
而先天人性——道性没有道德属性,超越善恶观念。
《性命圭旨》说:“天命之性,论其本源。
气质之性,论其享受。
天命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不善。
”道教亦认为,欲望和妄念等后天人性消耗和遮蔽了先天道性。
那么,人的道性真正表现出来,一是要摆脱各种欲望和妄念,使先天之性——道性不被遮蔽;二是通过自身修炼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联系起来,并向前者复归。
这就为“成仙如何可能”提供了实践依据。
基督教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罪)并存,即有善有恶。
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
人的本性来自上帝。
基督教认为上帝原始创造的世界是善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Human nature from god.The Christian view that god created the world original is good,so human nature is good,故《圣经》的《创世记》说:“上帝看他所创造的一切非常好。
”但当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犯罪堕落之后,《圣经》仍将人称为“上帝的形象”。
此时,从“人是上帝的形象”可对人性作如下的理解:一方面肯定人的尊严与高贵(“上帝形象”的延续——善)Sure of the dignity of people and noble(" god image"continue-good),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的失落与堕陷(“上帝形象”的亏损——恶)。
也就是说,人犯罪堕落之后,“上帝形象”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失落。
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人的本性既不是罪加诸于人,也不是因罪而丧失的东西。
”又说:“人性并不因为罪而完全腐败到全然没有本然之善的地步,因而人有可能在本性遭腐败的状态也能依其本性做一些具体的善事。
”由此可见,人性之中善、恶并存。
人性之善就是指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前,即上帝的原始创造;人性之恶就是指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即人有“罪”——罪性。
“罪”就是指人不按照上帝的目的去生活,它是由人神关系的破裂导致的结果。
所以说人性之恶并不是指社会中实际的罪行。
显然,此处人性的善恶(罪)和世俗道德上讲人性善恶的概念不属于同一领域。
人在道德上的恶,是由于人与上帝关系的破裂延展而来。
基督教认为,现实人的本性主要是罪性。
人的罪性的克服,唯有凭借着上帝/基督的救赎。
简言之,道教把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认为先天人性是道性,是超越善恶的,
后天人性有善恶。
人的本性是真性,即人性中有神性。
人依靠自己摒弃欲望和妄念可复归真性。
基督教认为人性之中善恶(罪)并存,人的本性来自上帝,取决于人和上帝关系的好坏,人性中无神性。
现实人的本性主要是罪性。
人的罪性的消除只有靠基督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