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蝶鞍扩大,鞍底下陷,垂体柄偏移,视交叉受 压
微腺瘤的诊断有时间接征象表现大于直接征象, MRI诊断优势大于CT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
为成人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占脑肿瘤8%~10% 男性略多于女性,儿童罕见 起源于听神经鞘膜,早期位于内听道内,以后
生长入桥小脑角池 包膜完整,常有出血、坏死、囊变 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
蛛网膜下腔 脑室 脑池 脑沟 脑裂
CT扫描方法
正常影像表现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
T2加权像(T2WI)
T1加权像(T1WI)
MRI扫描方法
基本病变CT表现—密度
高密度
低密度
混杂密度
基本病变CT表现—强化
• CT平扫表现 为略高密度小 结节,周围大 片指状水肿
• 增强扫描瘤 结节明显强化
脑外伤
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模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脑血肿
脑挫伤病理为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瘀血和脑 肿胀
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则为脑裂伤 CT表现为低密度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
能低下
影像表现
鞍上池类圆形或不规则肿物,囊实性多见,囊 壁可见蛋壳样钙化
病灶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 水
增强囊壁和实性部分环形、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女性, 9岁,头痛7天伴呕吐
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s)
临床常见,占脑肿瘤20%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多自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绒癌等
原发灶血行转移而来 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
神经乳头水肿等
影像表现
绝大多数位于皮髓交界处,也可限于白质内, 80%位于幕上,20%位于幕下,其中小脑占 18%
典型的脑转移在TI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 高信号,瘤灶小而周围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显 著。有时出现靶征,可合并出血。有出血的转 移瘤常提示来自绒癌、甲状腺癌及肺癌。大部 分转移瘤均出现强化,可呈结节状、团块状均 匀强化,也可呈不规则的环形及壁结节强化
小脑角、大脑镰、小脑幕等 包膜完整,血运丰富,常有钙化 组织学分型众多
影像表现
CT:边界清楚的等或略高密度肿块,广基底与 硬脑膜相连,常见斑点状钙化,多数瘤周水肿 轻或无,增强显著强化,颅板增生为主
MRI:T1WI/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均匀强化, 邻近脑膜增厚强化呈“脑膜尾征”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第一节 脑
检查技术像表现
X线检查——平片
正常影像表现
X线检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正常影像表现
CT(Computed Tomography)检查
软组织窗
骨窗
CT值的概念
X线衰减
认识脑的解剖
脑实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基底节、 丘脑,脑干,小脑
约占脑肿瘤的10% 30~60岁多见 按是否分泌激素分为非功能性和功能性腺瘤 功能性腺瘤包括泌乳素、生长激素、性激素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10mm者称为微腺瘤,>10mm者为大腺瘤 临床主要表现为垂体功能异常和视野缺损
影像表现
直接征象:鞍内等或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向上 突入鞍上池,可侵犯海绵窦,增强明显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
重
脑萎缩
脑积水
脑肿瘤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垂体瘤 听神经瘤 颅咽管瘤 转移瘤
星形细胞瘤(astrocytic tumors)
属神经上皮肿瘤 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类型,成人多发生于大脑,
儿童多见于小脑 按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Ⅰ~Ⅳ级 临床表现为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及颅内压
增高
影像表现
血灶,伴占位效应
双侧额叶挫裂伤、血肿
硬膜外血肿
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 血液积聚于硬膜外间隙 血肿局限,不跨颅缝,呈梭形或双凸透镜型
右颞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 血液积聚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急性期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常伴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脑水肿及占位效应 明显,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密度减低
左额颞部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外伤常见 出血多见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CT表现为脑沟、脑池内铸型高密度影 一般7天左右吸收
女性,34岁。车祸致意识不清7小时
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 脑梗死 动脉瘤 血管畸形
脑出血
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易破入脑
病变多位于白质 分界清晰或不清,级别高者占位效应明显,增
强可不同程度强化 MRI除钙化外对病灶显示优于CT
女,34岁,反复发作性言语困难1月,头晕3天
M/47,反复头痛2年,加重伴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2个月
脑膜瘤(meningioma)
为最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 多见于中年女性 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 好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桥
室 血肿演变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 CT急性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高密度灶,局部脑
室受压,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 吸收期始于3-7天,囊变期始于2个月以后
脑内出血并破入脑室
男性,87岁。情绪激动时突感全身无力,不能言 语,四肢麻木,不能站立,伴左侧口角流涎
影像表现
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瘤周水 肿轻,偶见钙化或出血,均匀、非均匀或环形 强化,第四脑室受压移位
MRI检查优于CT
颅咽管瘤(cranioparyngioma)
来源于胚胎颅咽管残余细胞的良性肿瘤 多位于鞍上,囊性、囊实性或实性,囊性多见,
囊变及实性部分可见钙化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育障碍、视力改变和垂体功
强化的要素:血脑屏障(BBB)破坏、血供增加
均匀强化
环形强化
基本病变CT表现—结构改变
占位效应
认识占位效应十分重要 对蛛网膜下腔受压征像的观察比对脑实质受
压的观察更重要,其征像如下:
病灶周围的脑沟,裂,池,脑室受压变窄或消失 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可以出现脑积水 严重时可引起脑疝
占位效应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