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雕创新与姊妹艺术的融合

玉雕创新与姊妹艺术的融合

玉雕创新与姊妹艺术的融合-美术论文
玉雕创新与姊妹艺术的融合
唐蓓麟
The Chinese jade carving witnesses the time-honored history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suffers a lot in the long processof development. All peaks and splendors of the Chinese jadecarving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tradition inheritance.
中国玉雕工艺已经历了数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尽沧桑,有过史前、殷商、汉代、盛唐、清代等几个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每一次的鼎盛和辉煌都离不开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玉器一开始更多的是以表现动物形象为主,尤其是以龙的形象为代表。

龙起源于华夏先祖的图腾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的诞生、成长、发展过程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从古至今,中华儿女以各种艺术形式、各种艺术载体来表现龙的形象,尤其是古代玉雕艺术家以超常的艺术想象力为后人贡献的玉簧龙佩,它是龙的艺术形象中最早最主要的代表作。

龙的形象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都对龙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影响;龙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而每一次的演变过程就是一次创新过程。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玉雕艺术家和其他造型艺术家互相学习、借鉴、融合,我们才有了红山文化中的玉龙,青铜器上的龙饰,我们才有了历代皇帝的玉玺,《九龙壁》这样气势磅礴、雄浑豪迈、狂放不羁、自由奔放的举世之作。

这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共同传达着作品的思想,传递着作者精神层面的思考和体会,表达着作者对审
美的感受,以这种严谨的思维创作的作品,往往更能符合社会的需求。

如今仍然有众多的玉雕艺术家以龙的形象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龙佩、龙牌、龙壁、龙摆件,在这些龙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依从美学规律从而向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所表现的龙的形象矫健威严、雄伟端庄,潇洒飘逸、轻灵舒展,纵横驰骋、神采飞扬。

玉雕艺术家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在创作实践中是学习姊妹艺术的长处并互相借鉴的,有着1500年历史的河北赵州桥浮雕桥栏石板上,蟠龙的造型刀法苍劲古朴、风格豪放新颖,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玉雕作品上的浮雕借鉴了蟠龙的形态,收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达到了色彩质感、神态动态、体量气势的统一。

凤是龙的伴侣,同样是华夏先祖的图腾崇拜。

明清时期的皇帝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以龙自居,人们相应地把百鸟之王的凤推崇给了皇后娘娘。

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是很好看的一幅画面: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气氛一派祥和。

“龙凤呈祥”这句成语很好的表达了龙凤的关系,体现了温柔的力量和平静的刚强。

但是普通百姓更多的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贞爱情。

催人泪下的是凤凰涅磐: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们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它们以美丽的生命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痛苦和磨练后它们才能以更美好的躯体得到重生。

这是凤凰对世界的感知,也是对生命的追求。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古玉器中凤的形象是人们审美情感的载体,它浪漫主义的色彩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凤和龙一样是平民百姓的信仰和偶像。

凤一路飞
来,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古拙美、春秋战国的奔放美、秦汉时期的雄健美、隋唐时期的丰润美、宋元时期的清秀美及明清时期的繁复美。

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由于凤与龙一样是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瑞兽神灵,因而一向被玉雕艺术家看重。

我国的玉雕艺术风格长期以来在设计思路上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很多创作者追求传统,却忽略了具有时代美感的创新。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生活快节奏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减少、社会生活对玉雕造型风格多样化的需求,使得相当一部分玉雕艺术家在作品造型的创作实践中减少写实造型风格,转而借鉴现代雕塑风格和装饰雕塑风格,采用简洁明快抽象概括的表现手法。

他们的作品把握空间的节奏、注重线条的流畅、以简约为宗旨体现自然形态。

现代雕塑风格和装饰雕塑风格的玉雕造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时尚流行的优化嫁接,被现代装饰风格改造过的传统玉雕造型更容易为年轻的玉雕爱好者所接受。

玉雕的造型可以借鉴雕塑的造型,与雕塑的造型相融合,但玉雕的造型又不能照搬雕塑的造型,雕塑感不能太强,不能这里伸一手那里出一脚,要圆润饱满、玲珑剔透;玉雕通常是直接表现玉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以点线面表现时空的节奏和韵律,追求时空的相对统一,表现玉雕艺术家以致人类思想的光辉和精华。

好的玉雕作品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具体表现,其表现形式一定具有某种装饰效果,玉雕的鉴赏效果在于是否能够调动观者的情绪,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

只有继承了精良的传统工艺,更加强调设计元素,追求创意的巧妙风格的独特,这样的玉雕艺术家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玉雕作品创作设计的很多题材可以来源于中国的诗词成语、书法绘画,这些社会生活的气息、民族文化的精华能够深刻表现宇宙的生机和人生的真谛,并使
作者进入无限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

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

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中国画的线条形式变得极为丰实,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玉雕艺术借鉴融合了中国画线条的运用手法,塑造了无数的植物、动物、人物形象。

玉雕作品除了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它的创造性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块和田黑皮白玉籽料为了保持皮色和完整性,可以借鉴纂刻或剪纸的形式在表面做文章,雕刻成黑白相间的文字和图案。

借鉴雕塑作品中抛光的躯体与粗糙的底板形成强烈反差的形式,用水晶雕刻人物作品抛光时可以把大部分部位都抛亮,手脸部位只抛成亚光,便于观者欣赏。

一件白玉作品表面可以施以书法或工笔白描阴刻,再嵌以油墨,这样的作品将玉雕艺术与姊妹艺术相融合,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艺美术品。

一块玉牌作品可以浮雕的形式表现大气磅礴的山水画、格调高雅的人物画、精致隽永的花鸟画,它是中国画的缩微版,捧在手里就可以欣赏的人文景观。

这些玉雕作品是艺术家的精美之作,有着引人入胜的文化魅力,体现了生命的存在、激情的奔流、动感的运行、艺术的享受。

中国的玉文化是伴随着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明的脚步繁荣至今的,玉器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荣辱和辉煌。

玉雕的过程是人塑造了玉雕,玉雕也反过来塑造了人。

玉雕作品的创作过程凝固着艺术家的生活,凝固着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

玉雕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姊妹艺术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需求。

中华民族的玉雕艺术是要一代一代传承弘扬下去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好玉雕事
业的接班人,将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传达渗透到年轻一代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中。

在我们和后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华夏大地上还会涌现出新的玉雕大师和新的好作品,中国的玉雕艺术还能传承千万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