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简介一、概述中国玉器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自古至今,始终为人们所珍视。
中国玉器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截止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6000余处,其中相当多处都有古玉器产出,例如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松泽文化等,距今都已有6000-7000多年的历史。
人类对玉的认识是同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相联系的。
早在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打造和磨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偶尔也有作为他用的玉器,但当时的状况就是“玉石不分”。
由于玉是石中美者,本身又坚硬温润,色泽美观,经久耐用,逐渐演化,玉器就成为具有装饰意义和供某种特殊用途之物。
最初的玉器非常简单,只是在小玉块上钻一个孔作为垂饰,或磨制成生产工具、实用器具或制作武器。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就开始出现雕刻花纹图案,或磨得光滑美观,器形也较大程度上复杂了。
如浙江河姆渡和中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多为小型装饰品,到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动物形玉雕,大汶口文化出现了半实用、半仪仗用的玉铲等,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出现了玉璧,玉琮,玉瑷,玉璜等实用礼器和祭祀玉器,玉器的制作扩展到了许多重要领域。
纵观中国的玉器发展历程,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由简趋繁,范围由大到大,技艺由低到高,从制作简朴,形体很小的玉饰发展到大型的玉琮,玉璧,从简单的造型发展到模拟花朵、动物形体和自然现象等。
从光素无纹发展到阴刻线,阳纹,锯齿纹,三角纹和圆圈纹,目纹等纹饰,这些与日俱进的工艺美术文化的积累使之成为世界文明和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历代玉器发展简况(一)旧石器时代玉器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历史的早期阶段,开始于约二三百万年前,结束于大约一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
我国至今已发现了众多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重要的有如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等。
石器的开发和使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特征。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当时的石器类型主要是打制石器,这种石器是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
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图4-1)。
从北京猿人文化遗址等的情况看,当时石器有这样几个特点:(1)以石片石器为主,但石器的石指主要是硬度较大的燧石和砂石,说明当时人类对石器的石质有了某种选则;(2)制造石器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是一次制成就投入使用,第二步加工很少;(3)石器一般为一器多用,还不会根据实际需要制成各种类型的石器工具。
虽然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算不算玉器可能一时难有定论,但不管怎样,石器时代确确实实是人类开始认识和利用开发玉石的开端,因为许多石器从现代关于玉石的划分来看,就属于彩石的范畴。
另外,石器的利用是人类开始由动物向人演化的重要标志,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石器同玉器同样珍贵。
几种典型的石器见示意图4-1。
(二)新石器时代玉器1.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石制器物,从出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以石器为主,多为锛、斧、铲、凿、刀、纺轮、镞等,以磨制为主。
因多有困扎或使用过的痕迹,所以被考古工作者列为生产工具。
有代表性的墓葬如江苏吴江梅堰就出土16个品种282件;河北磁山出土317件;河南新郑出土101件;江西清江筑卫城出土70多件;黑龙江省东康出土352件;陕西凤县出土500余件;广西桂林,南宁也都出土了较多的精美别致,有地方特色的石器。
少数装饰品种如璜、决、簪、环等也偶有出现。
这些石器的石质多为当地的沉积岩,如岩浆岩、砂岩、石英等,是彩石的范畴。
2.河姆渡文化玉器河姆渡文化是踞今6800-7000年左右的一个文化时期,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姚县杭州湾河姆渡而得名。
这一时期出土的玉器有玉璜、玉管、玉珠、玉饼、玉丸和玉坠等。
均为小件饰品,制作不规整,光素无纹,具有原始玉器之特征。
玉器的原料仍是当地的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同样也属彩石的范畴。
3.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是踞今6000-5000年,下限可能还要晚一些的文化时期。
最初发现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红山,因此得名,分布范围包括辽西、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小部地区。
在这一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关键性的玉器,如猪龙形玉饰(或称龙形玉决,兽形玉)的出土,改写了传世玉-龙形玉的年代。
以前人们不认识红山文化的玉器,往往把类似红山文化的玉器都统统地放在周代或商代。
所以这一文化时期的玉器的出土,对传世玉器的鉴定提供了标准器。
4.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大汶口文化踞今5000-6000年,主要分布于山东,北及辽东半岛,南达苏北安徽。
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直接延续,踞今大约3500-4500年,分布与大汶口文化略同。
玉器主要品种有玉铲、玉璇玑,玉含,玉环,玉璧,玉人面形饰,玉刀,人面纹玉圭,玉鸟,玉珠等。
这一文化期玉器的玉材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特点是:玉材一般都较好,即经过了挑选,从玉质,玉色来看,经打磨有新疆玉的特点,一般光泽度很强,说明当时玉料也可能开始了交换。
5.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因于浙江余杭县良渚镇遗址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江苏北部到浙江南部,距今5000-3300年。
良渚文化玉器雕刻之精良和使用量之大都是空前的,其玉器品种主要有琮、璧、璜、含、管、坠及其它佩饰。
其中玉琮代表了我国原始文化南方玉器的最高水平。
玉琮分为高大型、矮粗型、薄筒型和小琮四种形式。
琮外表分节,每一节都以四个琮角为四部中线,镌四个形式不同的兽面纹。
其中以上海市青浦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鸟兽玉琮最为精致。
(三)商周玉器商周是奴隶制时代,这一时代以其精湛的青铜铸造而闻名世界。
但是商周时代的制玉业并未因青铜器的崛起而失色。
相反,青铜器的出现,为玉器制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技术,也扩大了玉雕的表现领域,使商周玉器制作的规模和工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商代玉器:商代早期玉器主要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典型的玉器有玉戈、玉刀、玉钺、玉圭、玉璋、玉柄形饰等。
这些造型在新石器时代是很少见的,大都没有实用意义,仅是奴隶主贵族的礼仪用具。
这一时期玉器的装饰花纹基本上都比较简练。
商代晚期玉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工艺上达到了高峰。
切玉和琢玉的技术渐趋精良,制成的器物几乎全无实用价值,而主要是作为奴隶主贵族的观赏物,玉器在当时已经成为相当贵重的东西。
据史籍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在商的首都缴获宝玉一万四千块,佩玉十八万块。
可见当时奴隶主贵族对玉器的占有程度。
2.西周玉器西周玉器是在继承了商代玉雕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成立了“玉府”,吸收和俘获了殷商的琢玉工匠,以专门从事玉器生产。
作为奴隶主贵族礼仪用玉,其制度化、规范化是西周时期玉器最显著的特点。
具体的体现就是用“六瑞”来表示爵位的高低,和“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其它玉器无较大变化,但作为装饰品的动物形玉佩,没有商代丰富,器形仅仅只有鹿、鱼、蚕、兔、鸟、蝗、虎和蝉等,一般都为扁状,很少圆雕器物。
“六瑞”是周代的一种礼仪制度用器。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觳圭,男执蒲璧。
”“六瑞”之玉即表示爵位的高低,是奴隶主所规定的不同尺度的玉器,分给王、公、侯、伯、子、男执崇,作为他们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朝见帝王时手中所持的东西。
“六器”是周代的一种作为礼仪制度的用器。
《周礼·春宫·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四)春秋战国时期玉器1.春秋时期玉器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的末期,诸候割据,礼崩乐坏。
早期尚继承一些西周玉器的风格,但从中期开始,便从造型上、纹饰特征上、风格上都脱离商周玉器的模式。
春秋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春秋玉器的主要特征是:象征奴隶主贵族权威的礼仪器已不多见,继之盛行的是成组穿挂的佩玉。
人们用来衡量人的品格,儒家“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赋予玉器以道德的内涵,使用范围也较前扩大。
这个时期的玉器一是以由平面向隐起,由简向繁方面的演化;二是从造型到花纹上都讲究相互对称;三是已把不同的佩玉组合起来,开创了战国佩带组玉的先例;四是图案以凤纹为主,多用阴线与浮雕组合的技法,纹饰细密精致,极富装饰美。
2.战国时期玉器战国玉雕工艺是继商周以后,又一个繁荣阶段。
总的特征是:(1)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可谓层出不穷,多节形玉佩饰、玉杯、玉奁、玉灯、玉玺、玉带勾、玉剑饰、出郭玉璧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2)礼器衰落,佩玉盛行,且佩玉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相互间的连属。
(3)琢玉花纹多卷曲相连,雕琢工艺除前已有的透雕、平面雕、圆雕外,在器物表现纹饰上的处理广泛采用减地法。
(4)玉材应用进一步讲究质量,青玉和黄玉得到广泛使用,白玉虽有,但仍十分稀少;(5)开始出现了料璧和其他烧料器物。
(五)汉代玉器汉代国家统一,人民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提倡厚葬,加之当时西域交通畅顺,取运玉石原料方便,这些为玉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汉代玉器的琢制基本上继承了战国的技法,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品种上礼仪性的玉器已不多见,仅有璧和圭两种;成组佩和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由于汉统制者崇尚道家的“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的观念,因而丧葬用玉显著增加;玉制的大件生活用玉和装饰品有较大的发展;此外,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剑饰、玉带钩、玉印玺仍继续使用。
汉代时期创新的品种有:玉鸡心佩、玉透雕龙凤佩、玉人形翁仲、玉方柱刻字刚卯、严卯、玉舞人、玉九窍塞、玉衣、玉猪、玉含等。
汉代玉器重视玉料的选择,崇尚白玉(俗称羊脂玉),白玉制品渐趋增多,但青黄玉也大量使用。
纹饰的图案以勾云纹最多,其次有卧蚕纹、谷纹、蒲纹、蟠螭纹等。
布局细密兼疏,纹样十分美观。
纹饰的风格由抽象转向现实,一些象生类玉器具有现实感和生命力,体现出形与神的巧妙结合,这都是先秦玉器所不及的。
在雕琢工艺上,在继承战国玉雕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增多。
琢制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极为精湛,花纹粗细并用,出现了游丝刻和毛雕。
著名的“汉八刀”就是对汉代玉器加工工艺的肯定。
所谓汉八刀其实是对汉代某些玉器在雕琢工艺上的习惯称法,并不是说玉器是仅用八刀琢成的,而是指这类玉器所反应的线条简练,刀法粗旷,毛口没有毛道和崩裂痕,象汉代玉器中的玉蝉、玉猪、玉翁仲(图)就是汉八刀的雕工。
(六)魏晋南北朝玉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低潮时期,表现在这个时期的玉器无论从品种上和数量上都比前期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