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爱滋润求知的心灵
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之一,师爱是学生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以高尚的人格为典范,犹如恒星吸引行星,把学生吸引在自己身边,以高尚引发高尚,以诚信培育诚信。
作为班主任,就更应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用爱去滋润孩子们求知的心灵。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一、爱心呵护,严格要求
爱心是一座熔炉,它能熔化一切“顽石”,它能教育好所有的学生。
师爱之所以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是因为它的无私性和无条件性。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教书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溺爱。
是讲究爱中有严,严而有度。
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因势利导,及时纠正,要充分信任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让学生在自由和谐、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我们班的殷某,顽皮好动,经常是大叫大笑,张口骂人,出手打人,乱扔垃圾,走路横冲直撞,无论干什么都肆无忌惮,同学经常告他的状。
怎样才能驯服这匹脱缰的小野马呢?首先,与家长密切配合,了解他的具体情况。
通过了解得知,殷某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很是溺爱他,无论什么都依着他,时间久了,便养成了这些毛病,后来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赶紧停止打工,可这时的说服教育甚至打、骂都无济于事。
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
要想使孩子改变,还必须与家长密切配合。
为此,每当家长接送孩子时,我都要与家长互通情况,这在孩子的转变过程中是关键的一步。
其次,细心观察,因势诱导。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都会有优点。
殷某虽然有缺点,但他性格开朗、做事有能力、肯于表现自己。
我便逐渐利用他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
首先培养他的形象美,每每发现他有怪异行为,我都要让他重新“表演”一遍,让他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很不雅。
一个多月过去了,班里再也听不到他那刺耳的尖叫和狂笑了,再也看不到他弯着腰横冲直撞地走路了,打骂同学的现象也减少了,这不是他的一个很大进步吗?为了进一步调动殷某的积极性,我还把班里
的一些事情如发卷子、收作业本交给他,让他从为集体和同学们服务当中获得自信和光荣感。
师爱如春雨般滋润着他那幼小的心灵,在爱心的呵护下,他的心不断向我靠拢,他愿意听我的话,愿意去做我让他做的事。
看到他如此大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二、心理换位,友善待生
班主任要永葆童心,用童心去观察,用童心去思考,用童心去发现,用童心去体验,才能做小孩子的领路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过失或错误,这时应该冷静些,再冷静些,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体验学生的心理,以宽容之心教育学生,切忌讽刺、挖苦、谩骂。
我们班有一个叫李某的学生,是三峡移民从巫山转来的,他总是不能按时交作业,有时候拖两三天才能交上来。
开始,我采取强硬措施,给他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完不成,下课不许出去玩,而且放学要补作业。
实行了一段时间后,一放松,他又旧病复发了。
我很恼火,当面训斥过,并命令他在某个时间内必须把作业交来,但他的作业照样没交。
此时,我才真正感觉到,面对这样的学生,采取强硬措施已经无能为力。
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的做法,寻找李某的闪光点,抓住时机来积极引导他,鼓励他。
一次,我让学生比赛背诵古诗,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背完他就背来了,我让他当着全班同学背了一遍,当场表扬了他,并叫没背来的同学向他学习,课后在他那里去背古诗。
此时,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李某的脸上泛出一丝笑容,这可是其他同学第一次在他那里背书呀!下午放学后,我又单独找他谈话:“其实,只要你认真去做一件事,就能做得很出色。
我想,你要能认真地写作业,同样也很棒!”没想到,第二天的作业他很快就交上来了,虽然质量差了些,但这是他第一次按时交作业呀!
这件事使我感触很深,将心比心,我们也当过学生,也害怕挨老师的批评,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今天,我们面前的这些学生,明天可都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啊!
三、循循善诱,心心相印。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陶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就应该永怀爱心,循循善诱,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激发学生学
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爱心与童心碰撞的过程。
因此,要让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必须循循善诱,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以最大的耐心引导学生,而学生感到教师是那么可亲可敬,即产生“动情效应”。
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会更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愿意接近老师,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这将使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因势利导,因人施爱。
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与情感的发展相伴始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爱是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动力机制。
因为师爱的核心是关心、尊重和爱护学生,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如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等。
这些心理因素都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心理条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力因素。
班主任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接受自己的爱,真正发挥师爱的效应,也必须了解每个学生对爱的需求,接受爱的方式。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内心世界,对爱的需求和接受爱的方式各不相同。
站在我们面前的每个学生都像一把锁,要想开锁就不能只看其外表,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整,提高威信。
如同样对一件事的赞扬,对于“吃软不吃硬”、自尊心强的学生可能生效;对于“吃硬不吃软”、顽皮的学生不一定起作用。
这样,就难免出现教师施爱而学生不领情的尴尬局面。
因此,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因人施爱。
用情、用爱、用智、用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着一个个求知的心灵,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作为班主任,责任并不轻啊?但我坚信:只要我们用师爱滋润求知的心灵,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