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心理学实验

经典心理学实验

经典心理学实验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认知失调 (2)儿童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 (5)颜色识别与语言描述无关 (6)橡胶手幻觉实验 (6)双耳分听实验 (8)凭直觉往往能作出好决定 (8)“开窗”实验 (9)双眼竞争中嗅觉能够影响视觉 (9)法国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不能同时处理超2项任务 (10)大脑时间相对论 (11)审美判断男女有别 (14)创造发明的难处 (15)只消变换一下问题 (15)动物的聪明 (16)期望效应 (17)盲视 (19)关于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实验 (20)人际关系认知实验 (21)心理旋转实验 (21)直棒与方框实验 (22)登进门坎效应 (23)儿童何时获得了意识? (23)心理旋转实验 (24)人容易拔高自己 (24)寻找发胖的原因 (25)视觉悬崖 (26)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 (26)时间折扣神经机制新证据 (2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28)团体公约实验 (29)“迟延满足” (29)集体效能 (29)社会认同实验 (30)强大的动力--自信和社会的关怀 (32)关于服从的实验 (33)习得性无助实验 (34)罗森塔尔实验 (35)霍桑实验 (35)压力如何使人崩溃——神经科学实验 (36)识别说谎人的实验 (40)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认知失调1959年的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了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

对这个实验的理解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内在动机的阴暗世界。

这个无比创新的实验是由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负责的。

人们总是试图解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这个实验正是提供了对于这种自我解释的重要而深刻的理解。

实验中充满了巧妙的骗术,所以对它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想象自己正身临其境。

那么请坐好,放松,让我们回到过去。

现在的时间是1959年,而你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作为你课程的一部分,你同意参加一项“表现衡量”的实验。

你被告知这个实验需要两个小时。

由于你原本每年就需要作为被试参加一定数量的实验,所以这次只是多了两个小时而已。

你并不知道,这个实验会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经典。

在你看来似乎是实验者造成的意外事故实际上都是被小心控制的骗局的一部分。

不过就目前来看,你是无辜的。

准备进了实验室,他们告诉你实验是关于你的预期如何影响你在一个任务中的实际经历的。

很显然,被试被分为两组。

而在另外一组中,被试被告知了一个特殊的关于这次研究的预期结果。

为了清楚地灌输这个预期结果,一个显然刚刚完成这项任务的学生正在给另一组被试作非正式的简要介绍。

不过,在你的这组里,被试不会被告知预期结果。

你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要告诉你所有这些东西。

虽然如此,这样看起来似乎更加刺激,因为你现在知道了一些这个实验的背后过程。

于是你开始着手于第一个任务,不过很快又发现它无比地无聊。

头半个小时里,你被要求将一些线轴放到一个箱子里。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你又被要求将一些钉子放在一块木板旁边。

说实话,相比这个,你宁愿看着油漆变干。

在任务的结尾,实验员感谢你的参与,并告诉你很多其他被试发现这个任务非常有趣。

这有点令人困惑——这个任务明明很无聊。

管他呢,你就这么让它过去了。

实验的疏忽然后那个实验者看上去有一点尴尬,他开始吞吞吐吐地解释说出现了一点小差错。

他说他们需要你的帮助。

在你之后的那个被试是属于在任务开始前就知道预期结果的那一组的。

这个预期结果就是任务很有趣。

不幸的是,通常负责告诉别人预期结果的那个人没来。

所以,他们问你是否愿意代劳。

不但如此,他们还提出会为此付给你1美元。

因为这是在1959年,而且你是个学生,所以对于这么一点小事这1美元的酬劳也不算完全微不足道。

并且,他们告诉你将来可能还会用的到你。

这钱听起来很容易赚,于是你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这真不错——起初这个实验只是作为为了完成课程的一个部分,现在倒让你捡到了一点现钱。

你很快被介绍给了下一位被试,她将要去做你刚刚完成的那个任务。

按照指示你告诉她,她将要做的任务非常有趣。

突然间你因为给了她太高期望而感到一阵后悔。

这时,实验者回来了。

他再一次对你表示感谢,而且又一次告诉你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任务很有趣,也希望你同样这么认为。

然后你被引导进入另一间房间,在那里你接受了关于刚才那个实验的采访。

其中一个问题问你,刚才那个任务是否有趣。

这让你停顿了一下,并引发了你的思考。

现在这个任务看起来似乎没有刚才那么无聊了。

你开始发觉即使是线轴和钉子的重复运动也蕴含了一种对称美。

而且这一切都在科学的名义之下。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劳动,并且你希望实验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果。

那个任务仍然不能被算是非常好玩,但是也许也没有那么糟糕。

再回想一下,你发现它没有你最开始认为的那么无聊。

你给它的评价是比较有趣。

实验结束后你和同样参加了实验的朋友聊天。

比较了一下后你们发现除了一个重要的区别外,你们两个的经历是完全一样的。

她得到的赏金比你得到的多多了:20美元!这让你第一次开始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一些“阴谋”。

你问她关于线轴和钉子的任务:“哦,”她回答道,“真是无聊透了,我给了它最低的评价。

”“不。

”你坚持反驳,“没有那么糟糕。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它还是挺有意思的。

”她不可思议地看着你。

到底是怎么回事?认知失调你刚刚所体验到的是认知失调的力量。

研究认知失调的社会心理学家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两种矛盾的想法很感兴趣。

在上面这个实验中,一开始你认为任务很无聊,然后他们付给你钱,让你告诉另外一个人任务很有趣。

但是,你不是那种随便撒谎的人。

所以你如何解决作为一个诚实的人的真实看法和对下一个被试撒谎的矛盾?你得到的金钱很难安抚你自己的良心——那些钱挺不错,但是还不算那么有份量。

你的大脑决定认为这个研究实际上比较有趣,以此来解决这个难题。

那个告诉你其他人都觉得任务很有趣的实验员帮你坚定了这个结论。

与此同时,你的朋友没有必要经历这些内心的矛盾。

她只是对自己说:我为了撒这个谎得到了20美元。

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这是一小笔财,足以为我撒的小谎提供足够的理由了。

无论实验者告诉我什么,这个任务始终都是无聊的。

一个美丽的理论在这个实验之后,人们又进行了大量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并且有了可喜的成果。

它的美丽在于它解释了我们每天生活中的许多行为。

以下是Morton Hunt在他的著作《心理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Psychology”)中提到的几个例子。

当你试图加入一个团体的时候,越是难以进入,你就越珍惜你的会员资格。

为了解决(1)你为了加入他们而需要越过的障碍和(2)其实那只是一家普通的俱乐部之间的矛盾,我们说服自己,这家俱乐部实际上还是很棒的。

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人们对于同样的信息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当决定自己关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的看法的时候,我们为了避免冲突,就故意忘记和自己的理论相矛盾的观点,而记住所有支持自己理论的观点。

即使是在明显不道德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迅速地将自己的价值体系调整到适合自己行为的标准上来。

那些偷自己老板东西的人会声称“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于是他们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显得落后。

或者他们会说“我的报酬太低了,所以我理应在其他方面得到一点额外补偿。

”只要你去思考,人们通过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来解决认知失调的情形还有好多好多。

如果你对自己是诚实的,我敢肯定你可以想起很多你自己这么做的情形。

我知道我可以想起好几次。

意识到这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下认知失调的一种后果最为危险的过错:相信自己的谎言。

儿童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如果宇宙中的物理定律发生改变,周围发生的事情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进入了爱丽丝的梦世界。

在那里,重力失去了作用,物体运动不再遵守惯性定律、物体也可以突然消失,变得无影无踪。

这样的梦境之所以让人惊奇、眼花缭乱,正是因为我们太过熟悉正常的世界是怎么一个模样。

对于刚刚进入这个世界的婴儿,他们可能会觉得周围的环境就像一场无厘头的梦,即使最平常的事情也会让他们新奇不已。

在他们的小脑瓜里,没准会冒出这样的问号:哇哦,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这个世界会去哪儿啊?他们会不会早就有了答案:他们直觉地知道,即使自己不能直接感受到,那些东西依然存在?心理学家对婴儿一岁内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进行研究,努力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什么是物体恒存在?物体恒存在是指“即使眼睛看不到,某件物体也依然存在”这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儿在12个月之前不可能具备这个概念。

伊利诺伊大学的Renee Baillargeon教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这一观点进行挑战。

实验利用了儿童会对“不可能”事件会表现出明显的吃惊,因此会更为关注这一道理,来证实孩子是不是了解物体恒存在。

穿墙而过?——不可能场景实验有一项实验是让6个半月的婴儿看着一辆小车从坡道滑下去。

半路有一块遮板挡住了婴儿的视线,通过遮板的时候婴儿就看不到小车,之后婴儿又可以看到小车。

有一种情况是婴儿看到遮板后面放了一块障碍物,但是放开小车的时候,试验者做了一些手脚让小车可以顺利通过障碍。

所以小车还能很神奇的从遮板的另一侧出现。

上述“不可能”情况会和“可能”情况进行比较,也就是障碍物并没有妨碍小车的运行的情况。

Baillargeon发现,婴儿观察不可能情景的时间更长。

这说明他们明白即使看不到障碍物,但它依然存在。

这似乎为婴儿理解恒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证据。

当所有情况放在一起,剩下的解释可能就是真相Baillargeon教授在随后的实验中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情况。

他用玩具兔子、玩具老鼠、玩具胡萝卜等来代替小车和障碍,并设计了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不可能”情况。

每个“不可能情况”之后都会进行严格控制的“可能情况”,并逐一进行实验对比。

在每项实验中,婴儿注视“不可能事件”的时间普遍更长,可能他们在想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现在,通过这些实验发现,三个半月的婴儿可能就对物体恒存在有了一些基本认识。

虽然有些人也提出其他的解释,但如果所有这些实验放在一起,那么儿童了解物体恒存在应该是最自然的解释了。

天生物理学家——有时直觉就等于真理基于这些实验结果,Baillargeon等人认为,周围的花花世界对于婴儿并非毫无意思。

相反,婴儿好像是个天生的物理学家,能够对例如重力、惯性、物体恒存在等进行简单解释。

所以,也许在婴儿的眼中,世界并不是个无厘头的梦境。

他们当然有很多新鲜事物要学、很多事情让他们吃惊,不过他们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一些万物运行的基本常识,而不是对这个世界全然无知。

颜色识别与语言描述无关大千世界,五颜六色,人类如何辨识各种颜色?美国研究人员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不管讲哪种语言,人类普遍倾向于将色彩按照“黑白红黄绿蓝”六种基础颜色(六基色)来识别。

以前的一些研究显示,人对颜色的辨识完全取决于语言对颜色的描述。

新研究则意味着,颜色的分类是基于人类普遍的感知来划定的,可能与语言无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