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传导通路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MG)。
第四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 射到颞横回(听觉区)。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 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 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表现:
由于外侧丘系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 故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及听觉区损伤不致产 生听觉明显障碍。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 部代表区。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 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 颈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势的反射性 调节。 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 角细胞。 功能: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的反射性调 节,以维持身体的直立。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 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 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 入脊髓。 在后外索上升1~2节段,终止于脊髓后角细 胞。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 发出纤维: 经白质前连合斜越上升1~2个脊髓节段, 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 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 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 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 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损伤:
后索病变(脊髓痨):损伤截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病变(脊髓空洞):损伤节段 对称性浅感觉障碍。 脊髓横断:双侧损伤截面以下浅、深感觉 障碍。(浅感觉障碍低1~2节段) 脊髓半横断: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 碍;对侧损伤截面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此临床表现特点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 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感 觉神经节内;周围突分布于各种感受器;中枢 突连于脑或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 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一般位于脊髓或脑干, 其发出的轴突上行投射至间脑,并大多都有交 叉。 第三级神经元: 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一般位于间脑。
不同部位损伤后的感觉障碍特点: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引起 两眼瞳孔缩小。 受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 受照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反射通路:
视网膜产生的视觉冲动: 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 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两侧动眼神经副 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分布至瞳孔扩 约肌。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Vestibular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节。 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和前 庭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一起经内 耳门进入颅腔,在脑桥小脑脚处入脑,止于前 庭神经核。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核。 发出纤维:止于双侧的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 核。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止 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 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 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
临床表现:
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对 侧。 三叉丘系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 侧。
三、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 Pathway
(一)视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周围突:至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 杆细胞)。 中枢突:至节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 视神经管入颅腔后,两侧视神经交互形成视交 叉并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 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而颞侧半的不交叉)。 主要终止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的纤维: 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 至中央后回中、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临床表现: 脊髓丘脑束或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 损伤的对侧。
(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 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其中传导 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 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和压觉的纤维 上升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临床表现:
一侧视神经损伤: 由于传入信息中断,光照患侧瞳孔,两眼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但光照健侧瞳孔,两眼瞳 孔对光反射均存在。 临床表现患侧的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 对光反射存在的现象。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 由于传出信息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瞳孔, 患侧对光反射都消失,但健侧对光反射均存在。
四、听觉传导通路
功能: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 本体感觉。 楔小脑束传导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 觉。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Pathways for Pain Temperature and Touch
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 元组成。
(一)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 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
胞体:位于周围感觉神经节内; 周围突:分布于各种感受器; 中枢突:连于脑或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或脑干,轴突上行投射至 间脑,并大多都有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一般位于间脑。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Pathways for Proprioception
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是指肌、 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 动觉。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为二条: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投射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该通 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两点距离的辨别 觉、物体的纹理觉、质地觉等。
(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 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二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 处的本体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脊髓C8~L3的背核、L2~S3的脊髓 边缘细胞和延髓的楔束副核。 ★由背核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外侧索形成脊 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由脊髓边缘细胞发出纤维大部分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由延髓楔束副核发出的纤维组成楔小脑 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二核发出的弓状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 的腹侧,在中线处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纤维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后方折向上 行,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前缘, 在中脑被盖居红核的后外侧,向上止于丘脑的 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 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 小叶后部,其中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内侧丘系交叉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 伤对侧; 内侧丘系交叉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 伤同侧。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分为两类:
感觉传导通路 sensory pathway (上行传导通路 ascending pathway) 运动传导通路 motor pathway (下行传导通路 descending pathway)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sensory pathway 定义: 人脑通过各种感受器及相关的神经元 链与内、外环境建立联系。这种由特定的 神经元通过突触构成的神经元链,在中枢 传导不同感觉的路径称感觉传导通路。
Auditory Pathway 由四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蜗螺旋神经节。 周围突:分部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经 内耳道入颅腔,在脑桥小脑脚处入脑,止于蜗 神经前核和后核。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发出纤维:大部分纤维横穿内侧丘系形 成斜方体,越过中线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 形成外侧丘系,少部分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 侧丘系。 外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外侧上行,大部 分止于下丘,少部分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
六、嗅觉传导通路
olfactory pathway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鼻腔上部嗅粘膜的嗅细胞,兼有 感受嗅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双重作用。 周围突:分布于嗅粘膜。 中枢突:组成嗅丝(即嗅神经,约20余 条)穿过筛板,止于嗅球与嗅球内细胞构成突 触联系。
第二级神经元:
为嗅球内细胞。 发出二级纤维:形成嗅束,经外侧嗅 纹投射至海马旁回钩及其邻近皮质。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投射至小脑皮质,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该 通路反射性地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以维 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 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粗纤维) 进入脊髓后索。其中来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 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 的升支:在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 行至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临床表现:
两侧之间有较多纤维联系,中枢病变 极少出现嗅觉丧失,但可出现幻嗅。
七、味觉传导通路
gustatory path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