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扩建码头可行性分析报告

扩建码头可行性分析报告

第一章概述1.1设计依据⑴投资进展部设计托付书;⑵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送审稿);⑶勘察设计院某专用泊位预可行性研究报告;⑷某码头扩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纪要。

1.2设计内容依照托付,我院承担码头扩建工程工可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水工结构、给排水、消防、电气及设备,并对工程投资进行初步估算。

1.3要紧结论1.3.1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是缓解港口通过能力不足的需要;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是解决泊位偏小的需要;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是满足港口吞吐量增长的需要。

1.3.2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该港配套设施齐全,水、电、通信等设施完备,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为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协作条件;本地区有着成熟的设计、施工经验,具有一批有着丰富的建设和治理经验的专业人员,为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因此,码头扩建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1.3.3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在经济上是合理的经估算,本工程总投资方案一约24462万元,方案二约34225万元。

1.4要紧经济技术指标要紧经济技术指标见下表要紧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方案一方案二1 设计代表船型万吨级 5 3.52 泊位数个 1 23 码头长度m 275 4404 形成陆域m249170 787601.5方案推举本工程推举方案一。

第二章港口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2.1港口现状2.1.1概述位于我国沿海中部,具有海域宽敞、掩护条件良好、终年不冻、淤积少等优良条件;是我国铁路、公路及内河航运等多种运输通道的结合部,又是我国苏、鲁、皖、豫、浙及中西部地区能源外运及外贸运输的重要口岸,在沿海港口群体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已成为具有运输组织治理、中转换装、装卸储存、多式联运、通信信息及生产、生活服务等差不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港口。

2.1.2港口泊位现状截至2004年底,该港共有泊位个,岸线总长度为m,其中生产性泊位个(含个待泊泊位),非生产性泊位个。

除煤炭、散粮、木材、集装箱和液体化工品等专业泊位外,其余泊位差不多上为2万吨级以下的通用散、杂货泊位。

泊位组成具有大中小配套、专用泊位与通用泊位并举的特点。

2.1.4 港口泊位营运现状1999年至2004年间,全港完成吞吐量稳步上升,吞吐量数据显示,港口通过能力存在较大缺口。

2.1.4.1 专业化泊位的运营状况通过对各专业码头的分析,**专用泊位能力已得到了充分发挥;**专用泊位正在达到设计通过能力;**专用泊位的能力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1.4.2 通用泊位的运营状况截至2004年底,共有生产性泊位个(包括个待泊泊位)。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及治理机制的改变,除功能专门难转换的专用泊位外,其它泊位均已变成通用泊位,装卸货种已无明显的分工。

1997年至2004年通用泊位的能力与吞吐量的关系详见表。

通用泊位能力与吞吐量的关系单位:万吨泊位年代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从上表能够看出从1997年开始通用泊位的吞吐量就超过了设计能力,2004年能力不足的问题已专门突出,按照近几年的散杂货增长趋势,现有通用泊位将无法适应吞吐量增长的需求。

2.1.5 港口现状分析综合以上现状分析,全港除个不专业化泊位刚刚投产,或综合通过能力正在达产外,其余大部分泊位均已出现能力饱和现象。

目前要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全港的总吞吐能力特不是散杂货的通过能力已处于超负荷运营状态,需要改扩建或新建以增加通过能力,适应吞吐量的进展要求。

(2)目前没有专业化的客运码头,这与综合性港口的功能定位不相称,需要建设专业化的客运码头。

(3)现有的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不能满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的需要。

(4)目前仅有的座液体化工品专用码头,作业货种要紧考虑为甲、乙类危险品货种,靠泊吨级为 DWT,由于位于规划的集装箱作业港区,今后要搬迁。

(5)目前没有专业化的焦炭装卸泊位,现有的焦炭装船作业方式容易导致货损严峻,阻碍出口产品的质量。

(6) 目前没有专业化的散化肥卸船泊位,利用已有散杂货泊位作业,泊位吨级小、卸船作业效率低,阻碍港口的竞争力。

(7)目前没有专业化的氧化铝卸船泊位,利用已有散杂货泊位作业,泊位吨级小、卸船作业效率低、对环境的阻碍较大。

(8)目前没有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矿石专业化泊位,港口矿石接卸能力的进一步进展受到阻碍。

(9)部分泊位或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长、技术状况无法适应生产进展要求、装卸效率低,急需进行技术改造。

2.2建设的必要性2.2.1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是缓解港口通过能力不足的需要1999年至2004年,全港完成吞吐量稳步上升。

现有生产泊位综合通过能力仅万吨,2003年全港完成吞吐量差不多超过设计通过能力万吨左右,因此港口通过能力存在较大缺口,需要启动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以缓解这一矛盾。

2.2.2 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是解决泊位偏小的需要2.2.3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是满足港口吞吐量增长的需要通过近十几年建设和进展,港口能力得到增长较快,现有生产泊位综合通过能力为万吨,但港口物资吞吐量在总量水平上呈稳步上升态势,2003年全港完成吞吐量已达万吨。

依照预测, 2005年吞吐量为万吨,预测的吞吐量与泊位实际安排的吞吐量缺口将达万吨,因此码头扩建工程的建设是满足港口口吞吐量增长的要求。

第三章设计船型及建设规模3.1 设计船型本工程为专业散装水泥码头,设计停靠50000吨级散、杂货通用船舶。

设计代表船型详见表。

设计代表船型设计船型载重量DWT船型主尺度(m)备注船长型宽满载吃水3.5万吨级散货船35000 190 30.5 11.25万吨级散货船50000 225 34 13.03.2 建设规模本工程拟建设一座50000吨级散、杂货通用泊位,码头长275m(方案一),440m(方案二)。

后方形成的陆域为生产、生活辅助区,总面积为4.9万m2(方案一),7.87 m2(方案二)。

第四章自然条件4.1港区地理位置4.2 气象条件4.2.1 气温累年平均气温: 15.0℃极端最高气温: 38.0℃ (2002年7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1.9℃ (1970年1月5日)各月平均气温介于1.5~27.4℃之间,其中8月最高,1月最低。

各月平均最高气温29.9℃、平均最低气温-1.4℃。

1970-2003年温度统计(℃)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1.5 2.9 7.1 13.4 19.3 23.5 27.1 27.4 23.9 18.3 11.0 4.5 平均最高 4.0 6.5 10.6 15.8 21.7 26.0 29.9 28.8 25.5 20.3 13.9 7.1 平均最低-1.4 -0.0 4.8 11.5 16.7 21.9 24.9 25.8 22.3 16.0 8.0 2.2 最高15.3 21.0 24.2 32.5 35.5 36.5 38.0 36.4 33.8 28.8 25.7 19.4 最低-11.9 -9.1 -5.1 0.3 8.6 12.7 17.4 16.9 12.2 4.3 -4.5 -9.24.2.2 降水累年年平均降水量: 895.1mm年最大降水量: 1380.7mm年最小降水量 : 520.7mm最大一日降水量: 432.2mm(1985年9月2日)累年平均降水日:≥1.0mm 62.4天≥10.0mm 24.1天≥25.0mm 8.8天≥50.0mm 3.4天4.2.3 风况(1) 风频风速依照海洋站1974-2003年定时实测风资料统计,本地区常风向为偏东向,ESE向出现频率为11.43%,E向出现频率次之为10.29%。

强风向为偏北向,六级以上(含6级)大风NNE向出现频率为1.90%,N向出现频率次之为1.53%,详见分风向分级统计表。

累年平均风速为5.5m/s,累年最大风速30.0m/s(1997年8月),风向为E。

海洋站累年风速、风频率统计表风向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平均风速7.4 7.6 6.1 5.5 5.1 5.5 4.7 5.3(m/s)最大风速29.7 27.0 25.0 26.3 30.0 26.0 25.0 22.0(m/s)频率(%) 7.0 8.1 6.7 6.1 10.3 11.4 6.8 6.5风向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平均风速4.7 4.7 4.45.3 4.6 4.7 5.16.5(m/s)最大风速24.0 21.3 18.0 24.0 20.0 25.0 27.0 29.0(m/s)频率(%) 4.3 3.1 4.2 7.8 7.5 3.3 3.0 4.0(2) 大风日数采纳海洋站1982-2003年实测风日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统计大于等于7级风(≥13.9m/s)年出现的日数62天,各月出现的日数见下表累年各月7级(含7级)以上大风日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平均日数6 5 5 5 5 4 4 4 4 67 7 62(天)(3) 地形风港区紧靠着山北部,东面紧邻通畅的大海,西面为陆域,是一个受海岸和滨海地形共同作用阻碍的港区。

海陆表面昼夜热变化不同产生局部海陆风环流,夜间下层空气由陆域流向海面,形成“S”向夜间风。

当外围天气系统吹偏“S”向风,气流抬升,越过山顶后下沉流向海面时,更加大了“S”向风力,在港区附近海面产生该地特有的地形风---持续的气流驻波,形成一个较强的风带。

地形风多发生在晴天夜间,风向要紧为偏南风。

(4) 台风依照中央气象局编印的《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1949-1969》、上海台风研究所编印的1970-2002年《台风路径图》单行本的台风路径和海洋站实测风资料的普查,1956-2002年的46年中对有直接阻碍(≥6级风)的台风计46次,平均一年1次。

从台风路径来看差不多上是受台风边缘阻碍。

(5) 寒潮依照1966-2001年中央气象局编印的历史天气图和海洋站实测气温资料普查对24小时内降温达10℃以上的寒潮阻碍次数统计,达到该标准的寒潮约有32次。

受寒潮阻碍的时刻在每年的2-3月和11-12月, 87.5%以上过程伴有≥7级以上的大风,风向为NNW-NE占93.7%。

4.2.4 雾况累年平均雾日共为18.4天。

一年中雾日要紧出现在3-6月共有10.9天,占年雾日的59%,其中4月最多,为3.1天,另外出现在11月至翌年的2月共有5.9天,占年雾日的32%,8-10月差不多无雾。

4.2.5 湿度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1%。

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介于64-84%之间,其中7月最高,12月最低,一年中6~8月相对湿度较高,均值为81%,11月至翌年1月相对湿度较低,均值为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