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作者:————————————————————————————————日期:ﻩ2017年4月ﻬ目录1 调研背景 (1)1.1 市场背景 (1)1.2 政策背景 (2)2 调研主题与目的 (2)3 调研对象与方法 (2)4 调研发现 (3)5 分析与结论 (5)5.1 养老模式的社会适应性 (5)5.2 老年需求分析和消费习惯的引导 (6)5.3 养老人才培养的需求定位 (6)5.3.1 人员紧缺和流动形成行业常态 (7)5.3.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且缺乏必要的培训 (7)5.3.3 养老服务行业急需的三类人员 (7)5.3.4 老年社会工作者介入老年服务的必要性 (8)5.3.5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现状 (8)5.3.6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8)5.4 小结 (9)ﻬ1 调研背景养老问题是基本民生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在迅速进入老龄化时期,如何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推进养老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1 市场背景(1)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2)养老产业规模巨大我国消费结构转向老龄产业,2010年,我国老年人退休金总额8383亿元,2020年将达28145亿元,中国的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

(3)养老服务人才面临巨大缺口来自民政部的报告则表示,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需求为1000万人左右,但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远远低于国际上5:1的服务人员配比标准。

1.2政策背景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快,2011年以来,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发布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尤其在2014年,各大部委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在推进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等方面提出重要意见。

2014年已成为养老事业发展元年。

2 调研主题与目的为更深入地了解养老行业需求和养老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老年事业部联络行业机构和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

具体目的如下:了解养老行业和细分服务领域的实际状况;了解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养老产品消费能力;了解机构的老年社工岗位设置情况和对于实用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养老行业现有的标准要求。

3调研对象与方法此次调研采取实地探访、焦点小组访谈、个案访谈、暗访、电话调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北京市和其他地区的大型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地产、虚拟社区养老等不同模式的服务进行深入了解,与养老行业专家、知名学者、社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和社工服务机构的实务工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4 调研发现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在社会发展和政策推动下,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老龄工作方法趋于专业,在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模式探索等方面有所创新,初步建立了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适宜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尤其是在壮大专业人才培养和提升专业服务品质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人才情况:养老机构目前最紧缺的人才有三类:第一类是负责运营管理的服务总监,第二类是高级社工,第三类是照护人员。

服务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康乐性活动 (2) 人际关系与沟通 (3) 日常探访 (4) 家属服务 (5) 新入住老人适应(6) 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如同质性支持小组) (7) 健康促进(8) 老人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矛盾调解(如医患关系) (9) 主题性活动(节假日等特殊节日或运动会等) (10) 特定主题老年服务,如痴呆症、肿瘤等 (11) 心理咨询与辅导 (12) 康复训练 (13) 出院后跟进服务具有专业能力和商业背景运营管理项目研发和项目管理能力高级社工具有实务经验和较高水平照护人员(14)其他岗位满意度:机构从业人员岗位总体满意情况比较乐观满意程度(%) 工作条件工作兴趣单位意义社会意义对象意义锻炼成长成长空间工作成就很不满意0.07.1 0.0 7.10.0 0.00.0 0.0较不满意7.121.40.0 7.1 7.714.3 7.114.3一般35.7 50.0 28.6 28.623.1 28.6 50.0 14.3比较满意57.1 14.3 35.728.661.5 57.1 42.9 64.3非常满意0.0 7.135.7 28.67.7 0.0 0.07.1 由上表可以看到,有57.1%的职工认为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得到了锻炼成长,有42.9%的职工认为自己在本单位有成长空间。

说明老年事业为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职工不仅热爱自己的工作,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乐观积极的态度。

技能培训:培训空间较大满意程度培训机会培训成效很不满意0.0% 7.1%较不满意7.1% 0.0%一般50.0% 21.4%比较满意42.9% 71.4%非常满意0.0% 0.0%如上表所示,有7.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很少有培训机会,有42.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有时有培训机会,剩下的50%对自己拥有的培训机会持一般中性态度。

在培训成效方面,有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具有价值,21.4%的被调查者对此持中性的态度。

但也有7.1%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没有任何价值。

5 分析与结论我国目前基本形成“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老年宜居社区中依托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养老,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

在政府、机构、投资、保险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中,政策制度逐步落实,老年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老年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专业性不断增强,多元结合的服务正在逐渐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但是,在养老人才培养的实践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5.1 养老模式的社会适应性关于养老市场只能说未来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有2亿老人,潜在1万亿养老服务消费,4万亿的养老产业规模等等,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也会陆续落实,同时,营利性养老机构预计明年内会有实质性政策突破,未来真得很美好。

养老产业需求大,但细分领域投入少。

目前北京市有各类养老机构430余家,平均实际入住率不到50%。

很多机构根本无法找到生存可能,盈利更是遥不可及,迫使一些日间中心不得不被动转型为微型全托机构。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嫌养老机构收费较高,普遍接受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我国把适合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界定为社区居家养老,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托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把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合二为一,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养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一是解决了老年人实际的生活问题,促进了消费,例如老年餐桌越来越受到欢迎,位置好的养老机构一天可以接待200位前来用餐的老人。

二是日间照料中心倒逼了养老机构的开放式管理。

以前的养老机构都是封闭管理,目前这种社区照料中心的开业促进了养老机构的开放。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比较受老年人欢迎的一种养老模式,也是政府大力推广的模式,按照北京市的规划322个街道(乡、镇、地区办事处)都将至少建设一所50至100张床位的养老照料中心,2014年北京将建成80个拥有50至100张床位的养老照料中心,但是受到街道统筹、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的建设迟迟未能达到目标。

5.2 老年需求分析和消费习惯的引导好的项目策划必然要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分析出发,开始做市场定位、功能规划、服务体系搭建等方面的设计,但更重要的是策划要在市场中经得起考验。

所以,谈老年人需求,要从三个层次来思考问题:第一,老年人都有哪些需求,按重要性依次排列是怎么样的?第二,有多少老年人真的有这些需求并愿意为之买单?第三,老年人到底愿意花多少钱?理清系列问题才能真正形成具有生命力的项目。

老年群体的消费有多种可挖掘的新模式,例如餐饮,社会上也有很多的社会餐厅可以解决老年人的餐饮问题,但为什么社区老年餐厅开业后还是会有这么多老人来消费呢?如果这个需求是因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业而被释放的,那就意味着其实老人还有很多消费习惯是需要引导的,他们有消费能力,只是没找到让他们消费的点。

5.3养老人才培养的需求定位养老作为一个产业,涉及的细分行业多达40多个,养老的核心是养老服务业,而专业的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在内的身体、心理、社会资源整合的联合服务又是养老服务的核心。

5.3.1人员紧缺和流动形成行业常态养老人才的紧缺和流动形成了行业的常态,机构通过自身培养和提升管理者的速度在变慢,通过跳槽来提升职位和收入的人群正在扩展,行业工资及福利也有所提高。

新机构的大部分项目管理层来自医疗或其他行业,预计未来人员的流动和紧缺将会是行业的常态并且现象将会进一步加重。

5.3.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且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与护理人员是开展老龄服务、发展老龄事业的主力军。

从养老机构来看,目前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城市4050人员或农民工服务人员。

尽管他们吃苦耐劳,但由于养老机构财力有限,且享受不到政府的直接经济补贴政策,待遇偏低,导致大量优秀养老服务人员流失,影响了服务质量。

而且不少养老服务人员既缺少岗前培训,又缺少专业培训。

一些养老服务人员对基本的护理知识和医学常识了解甚少,年轻的养老服务人员的技能往往是在老员工的言传身教中习得,或是自己在工作中总结。

虽然有关规定强调服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上岗,但多数民营养老院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从社区养老服务来看,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人员缺乏等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专职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多是靠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

而且,尽管提倡中青年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但目前社区中多采取低龄帮助高龄以及互助的帮扶方式。

因社区服务能力有限,人员力量薄弱,一些老人日间照料服务站目前的主要功能是配餐送餐,缺乏服务的多样性。

在承担养老服务的信息登记、沟通工作的同时,一些居委会人员还要牺牲个人时间给不能外出就餐的老人送餐。

5.3.3养老服务行业急需的三类人员根据对老年机构管理人员和老年服务专家学者的访谈,目前养老服务行业最需以下三类人员:第一类是机构运营管理人员,负责机构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社会政策、公共关系等事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