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
谢谢!
床旁徒手呼吸功能训练步骤:
A:腹式呼吸:操作者双手放置于患者 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双手 略加压,促进腹肌回缩、膈肌上抬。
B:呼吸训练器。吸气训练及呼气训练 各5分钟
床旁徒手呼吸功能训练步骤:
C:呼吸排痰训练:叩击、震颤,及正确 咳嗽训练 D:肩胛带的运动:操作者面对患者双手 分别放于肩胛部,在患者整个吸气过程 中向后、向下施压肩胛部,并将患者双 上肢做前屈、侧屈、回旋的动作,放松 胸廓上部,肩胛带肌的作用。
呼吸训练
康复科 周冬梅
一、概述
1、定义 呼吸训练是指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 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肺和支气管组 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效率的训练方法。
2、理论基础
解剖与生理依据 – 维持肺通气量的肌群不是直接作用于肺和支 气管,而是通过改变胸腔容积,使胸腔内压 产生相应变化,从而引起肺泡扩张和回缩, 驱动气体出入。 – 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受意识支配,因而可进行 主观训练;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在呼吸训练中应着重训练吸气肌。
呼吸节律的调控 – 外周和呼吸中枢通过血液中CO2、O2含量 变化,调节呼吸节律性运动。 – 意识性抑制呼吸很少能超过1min。
肺功能潜力 – 成人肺活量3L,而潮气量只为500ml,占肺 活量的1/6。 – 肺循环巨大代偿能力,全肺叶切除,在静息 状态下肺动脉压仍可维持在正常范围。
3、生理作用
呼吸功能训练操作流程
评估(初次做呼吸功能训练的患者)
患者有无胸廓畸形、肋骨骨折 气道是否通畅 有无心脏疾病 身体耐受情况
每次训练前询问有无腹泻、反酸、呕
吐、胃肠胀气、鼻塞等不适症
徒手呼吸训练前准备
训练前协助其排便排气,保持肠道通畅 训练应在餐前或餐后2小时进行,以免引起胃肠道 不适 训练时间15-20分钟 保持呼吸道通畅:训练前翻身叩背,协助排痰,或 予以雾化吸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降低腹肌痉挛:训练前先做双下肢及腹肌肌肉被动 活动5-10分钟
二、训练方法
腹式呼吸训练 呼吸肌训练 缩唇样呼吸训练 咳嗽训练 体位引流
1、腹式呼吸训练
Diaphragmatic breathing 指强调膈肌呼吸为主的方法,以改善异常呼吸 模式,用于慢支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作用
膈肌呼吸不是通过提高分钟呼吸量,而是通过增 大膈肌的活动范围以提高肺的伸缩性来增加通气。 膈肌活动增加1cm,可增加肺通气量250~300ml。 深而慢的呼吸可减少呼吸频率和分钟通气量,增 加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终止引流的指征
胸部X线示肺纹理清除 患者体温正常,并维持24~48小时 肺部听诊呼吸音正常或基本正常
胸部叩击、震颤
叩击(percussion)
–
–
是体位引流中常用的手法技巧 借助叩击机械原理,促使粘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 移出肺内液。
震颤(vibration)
–
与体位引流、叩击合用,在患者深呼吸的呼气时采 用,以便将分泌物移向大气道。
3、缩唇样呼吸训练
指在呼气时施加阻力的训练方法,用于慢支肺 气肿或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以适当增加气道 阻力。 减轻或防止病变部位支气管在呼气时过早塌陷, 从而改善呼气过程,减少肺内残气量。 降低呼吸速率 增加潮气量及增强运动耐力
具体操作
患者处于舒适放松姿势 呼气时必须被动放松,避免腹肌收缩(将双手置 于患者腹肌上,以判断腹肌有无收缩) 指导患者缓慢地深吸气 然后让患者轻松地做吹笛姿势呼气。 训练时应避免用力呼气,因吹笛姿势下用力或延 长呼气会增加气道的乱流,以致细支气管功能进 一步受限。
半坐位膈肌呼吸训练的姿势
患者将双手置于腹部以感觉 膈肌正确呼吸的动作
注意事项
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例大致为1:1,强调适当 深呼吸,以减慢呼吸频率,提高通气效率。 每次练习腹式呼吸次数不宜过多,即练习3~4 次,休息片刻再练,逐步做到习惯于在活动中 进行腹式呼吸。
2、呼吸肌训练
Ventilatory muscle training 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呼吸肌力量和耐力,缓解 呼吸困难症状。 用于治疗各种急性或慢性肺疾病,主要针对吸 气肌无力、萎缩或吸气肌无效率,特别是膈肌 及肋间外肌。
4、咳嗽训练
Cough 有效地咳嗽是为了排除呼吸道阻塞物并保持肺 部清洁,是呼吸疾病康复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效的咳嗽只会增加患者痛苦和消耗体力,并 不能维持呼吸道通畅。
咳嗽过程
深吸气 短暂闭气 关闭声门 增加胸内压 声门开放
正确的咳嗽
深吸气,达到必要吸气容量, 吸气量必须超过15ml/kg (体重) 。 吸气后短暂闭气,使气体在肺内有效分布、产生足够的 咳嗽驱动压 。 关闭声门,进一步增强气道中的压力。 腹肌及胸部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加腹内压来增加胸内压, 使呼气时产生高速气流 。 声门开放,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 。
方法
叩击:
–
治疗者手指并拢,掌心成杯状,运用腕关节摆动在 引流部位胸壁上轮流轻叩30~45 s,患者可自由呼 吸。 叩击拍打后治疗者用手按在病变部位,嘱患者作深 呼吸,在深呼气时作胸壁颤摩振动,连续3~5次, 再作叩击,如此重复2~3次,再嘱患者咳嗽以排痰。
震颤:
–
注意事项
避免阵发性咳嗽 有脑血管破裂、栓塞或血管瘤病史者应避免用 力咳嗽,最好使用多次的哈气来排除分泌物。
–
不能在餐后直接进行,选择一天中对患者最有利的 时机。
应和气雾剂吸入结合使用 引流的体位:
–
取决于病变的部位
引流频率视分泌物多少而定,分泌物少者,每 天上、下午各引流一次,痰量多者宜每天引流 3~4次,餐前进行为宜,每次引流一个部位, 时间5~10 min,如有数个部位,则总时间不 超过30~45 min,以免疲劳。
体位引流程序
评估患者以确定引流部位 将患者置于正确的引流姿势 引流时让患者轻松呼吸,不能过度换气或呼吸急促。 引流过程中,可结合手法叩击等技巧 如有需要,应鼓励患者做深度、急剧地咳嗽。 若引流5~10分钟仍未咳出分泌物,则进行下一个体位 姿势 评估引流效果并
由于身体虚弱、高度疲劳、麻痹或有术后并发 症而不能咳出肺内分泌物者 慢性气道阻塞、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以及 急性肺脓肿。 长期不能清除肺内分泌物,如支气管扩张、囊 性纤维化。
禁忌证
内科或外科急症 疼痛明显 不合作者 明显呼吸困难 严重心脏病者
注意事项
治疗时机选择:
有效的咳嗽训练
患者处于放松舒适姿势 掌握各级呼吸方法,强调深吸气 治疗师示范咳嗽及腹肌收缩 患者双手置于腹部且在呼气时做3次哈气以感觉腹肌 的收缩 患者练习发“K”的声音以感觉声带绷紧,声门关闭及 腹肌收缩。 将这些动作结合,指导患者做深弹放松的吸气,接着 做急剧的双重咳嗽。
增强吸气肌练习
用抗阻呼吸器(具有不同粗细直径的内管)使 在吸气时产生阻力,呼气时没有阻力。 开始练习3~5 min,一天3~5次,以后增加至 20~30 min。
注意事项
训练时避免情绪紧张,选择放松体位。 避免憋气和过分减慢呼吸频率,以免诱发呼吸性酸中 毒。 胸部扣击和震颤治疗前必须保证患者有良好的咳嗽能 力,或者在叩击后进行体位引流,以免痰液进入更深 的部位,而难以排出。 各种训练每次一般为5~10 min,务必避免疲劳。
5、适应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 气肿。 慢性限制性肺疾病,包括胸膜炎后和胸部手术 后。 慢性肺实质疾病,包括肺结核、尘肺等。 哮喘及其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伴呼吸功能障碍。 高位脊髓损伤伴呼吸功能较弱。
6、禁忌证
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 呼吸衰竭。 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
前顶叶病变,直接在锁 骨下叩击
后顶叶、右侧及左侧上 叶病变,在肩胛骨上叩 击
前叶病变,直接于两侧乳头或乳房上叩击
患者朝右侧呈 3/4俯卧,病变 区在上,将头 及肩膀抬高 45°,直接在 左肩胛骨上叩 击。
患者朝左侧呈3/4俯卧,病变区在上,床呈水 平,直接在右肩胛骨上叩击。
患者朝左侧呈3/4俯卧,病变区在上, 床呈水平,直接在右肩胛骨上叩击
患者朝右侧呈3/4仰卧,病变区在上,利用枕 头给予支撑且床头朝下30°,叩击左乳房下方。
患者朝右侧呈3/4仰卧,病变区在上, 利用枕头给予支撑且床头朝下30˚,叩击左乳房下方
患者朝左侧呈3/4仰卧,病变区在上,利用枕 头给予支撑且床头朝下30°,叩击右乳房下方。
患者仰卧,病变区在上,枕头置于膝下,床头 朝下45°,叩击双侧肋下部。
通过对呼吸运动的控制和调节,改善呼吸功能。 增加呼吸肌的随意运动,提高呼吸容量,改善 O2吸入和CO2排出。 改善胸廓和肺的顺应性 有利于肺部及支气管炎症的吸收及肺组织的修 复。 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减少耗氧和耗能,提高呼 吸效率。
4、目标
尽可能恢复有效的腹式呼吸,改善呼吸功能。 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减少气道刺激因素,保持 呼吸道卫生。 采取多种措施,防治并发症。 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重返社会。
诱发咳嗽训练
手法协助咳嗽
–
–
适于腹肌无力者。 方法:
在患者尽可能深吸气后,治疗师在患者要咳嗽时给予手法 帮助,向内、向上压迫腹部可协助产生较大的腹内压力, 进行强有力的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