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教学热点问题研究之文献综述

英语教学热点问题研究之文献综述

英语教学热点问题研究之文献综述作者:方建华来源:本站点击:1893 时间:2009-1-15 编辑:admin英语教学热点问题研究之文献综述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方建华摘要: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呈列了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主要观点。

内容分四大部分,即,英语教学宏观策略、阅读教学研究、英语有效教学研究、英语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研究。

关键词:宏观策略,阅读教学,有效教学,学生活动前言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英语教学领域也呈现各种思想交汇、各个学派共融的局面,广大基础教育领域的英语教学实践者——英语教师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习、领会和贯彻这些教学理念,并从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他们的文章与英语教学学者们的专业学术文章一起呈现在各大英语教学期刊、报纸、专著中,使我们一线的英语教师也能分享学人们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也能阅读到诸多的教学案例分析,激发自己教学的灵感。

由于近期在自己的教学中比较关注三个方面的信息,即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英语教学中活动设计,本篇综述可以看作是这三个专题的综合,这些也是当前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同时,在查阅文献过程中,也注意到当前英语教学中还有不少―大是大非‖的问题,尚存在于争论中,而这些争论的话题也涉及到我关注专题的展开,所以在此一并搜集,并作为本综述的第一部分呈列。

第一部分:英语教学宏观策略英语教学中的新思维推动着英语教学的发展,但旧学说并不因此被抛弃,相反,在两者的博弈中,旧学说一样被很多学者一再提起。

清华大学外语系崔刚教授非常关注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他在《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述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7): 25-31)一文中介绍了学习策略的不同定义,并与学习风格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七大类的语言学习策略,介绍了成功语言学习者的五大特征,详细分析了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语言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的层次性等内容,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的三个方向:如何根据学习风格使用和调整学习策略、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学习策略使用方面的差异、计算机在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已有诸多教学法得到实验和应用,吉林师范大学王金波教授就在《从中西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角度看我国外语教学法应抓住的特点》(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24-26)介绍了多种教学法的起源,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阅读法、听说教学法、情景语言教学法、全身反应教学法、沉默教学法、自然教学法等,在此文中,他还阐述了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的几个方面,如综合教学目标、语言内容和功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边互动、知识多元化、语言包容、对母语趋向折中、外语教学法的多元交叉、规范研究等。

同时,也有诸多学者对新思维保持一定的警惕,主张旧学说的改良,而不是颠覆。

包天仁教授在《―有效教学‖的无效成因》(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7): 32-36)一文中对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提出的―有效教学‖的说法进行了质疑,并认为根据中国儒家的理性主义特点,提出了―高效教学‖(High Effective Teaching),建议立足本土、立足中国文化、中国国情、教情和学情,采用―四位一体‖教学法,坚持双基为主、坚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性地进行外语教学。

作者认为―有效教学‖是个噱头,产生了诸多低效后果,并进行了一一罗列,共计22项,如重能力,轻双基、重感性,轻理性、重学生,轻教师、重习得,轻学得、重表演,轻内涵等。

作者最后详细介绍了―四位一体‖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新―任务型教学‖法、新语言观。

《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症结与对策》(曾灿涛, 曹志希.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 15-17)一文认为,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轻语法教学、排斥汉语翻译、忽略语言知识传授,交际法唯我独尊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学质量仍未走出低谷。

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中小学教研部门赛课活动的误导,只有正确把握―二语习得‖与―外语学得‖理论的指导原则,坚持―语言知识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并重的方针,加强和改革课堂教学指导方法,才能着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朝正确方向前进。

崔刚教授也在《谈谈英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崔刚.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 18-20)一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把教学看作是一种技能型的东西,认为熟能生巧,不需要懂得那么多的理论。

作者提倡,从哲学层面,要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理论(心理过程、个性差异)、方法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应避免闭门造车和盲目引进。

英语教学改革不是用一种教学方法代替另一种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要讲究延续性,―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作者主张,―我们的研究成果要在世界外语教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采用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没有经过试验证明的,不要贸然作出决策,更不能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而《警惕课堂教学引领中的―矫枉过正‖》(薛菊萍.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 42-44)一文中,作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繁盛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可喜之中,却又跨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误区。

作者把这些误区概括为八个方面:提倡民主:不是放弃―教学秩序‖;创设情境:不仅仅是―亮丽包装‖;学习方式: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快乐英语:不能牺牲知识积累为代价;游戏教学:并不能淡化技能教学;自主活动:老师并不能―靠边站‖;综合教育:并不能缺乏―英语味‖;鼓励赏识:容不得―滥用赏识‖。

作者通过对目前英语教学中诸多不合理现象的反思,提出了自己如上观点,发人深省。

孙泓老师作为青岛市的一名教研员,也在《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中的误区及分析》(孙泓.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8(11): 20-22)一文中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在观摩了山东省第四届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后撰写了此文,提出了当前赛课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忽视和安排课堂时间,忽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视设计表面活动,忽视培养学生深层思维;重视板书的美观,忽视其示范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重视导入环节,忽视课堂小结;重视教书,忽视育人。

第二部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被日益重视,它所具有的诸多特点和优势,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怎样让学生成为一个高效阅读者?《阅读过程的认知与高中英语读课堂教学策略》(侯姝琛.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6): 47-51)一文作者按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的传统模式,介绍了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课前任务设计中可先激活学生背景知识,方法有The ETR (experience-text-relationship method) Activity、Pre-reading Questioning、the Brainstorm Activity、the Semantic Word Mapping、Making a KWL(What I think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 What I learned) Map;可预测阅读内容,方法有Conducting a Picture Walk、The Fortune Tellers、Anticipating Guides。

读中任务中对信息获取阶段,可采用Scanning 扫读、Skimming略读;深层理解阶段,可采用Questions and Answers、Comparison、Information web、Further Digging。

读后任务的信息呈现,方法有Summarizing、You-ask and I –answer、Three-Point Review、Knowledge Circle、Add-on Information;信息应用的活动,可采用Visual Creations、News Stories or Comic Strips、Talk Show Host等。

高效是基于目前的低效来说的,作者认为,目前阅读教学中有对阅读过程理解的误区:受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将阅读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学生仅以解码者的身份参与了一小部分阅读过程,获取的信息是解码的结果,而非真正参与理解语篇。

而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过程是读者和读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意义不附于语言形式表层,读者必须利用多方面的知识通过预测、推理等积极思维才能获取意义,理解读物,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身兼四职:解码者、使用者、参与者、分析者。

《从―衔接‖与―连贯‖的语篇视角谈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白薇, 景嫣.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11): 2-5)一文介绍了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衔接‖和―连贯‖。

Halliday和Hasan(1976)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义上的一种联系,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语篇连贯是指内容有逻辑性、描写有顺序、陈述内容显性适度、语篇有结构组织、整体与局部有联系。

作者认为,英语故事教学就是要通过理解故事的内容与组成结构,提高学生整体上把握英文语篇能力,发展其英语思维。

在小学故事教学中应用―衔接‖和―连贯‖的分析方法,可以将故事语篇分解为很多个晓得有意义的片断,并且分解后的片断仍然可以作为完整的部分进行细化分析。

利用衔接手段,学生可以借助于各处衔接关键词了解各个句子的衔接情况,把握语篇整体的结构,了解各个语言连接点的意义;通过连贯分析,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与片的结构、内容和意义,了解语篇前后内容的关联和语言的呼应,从而对语篇的心理意义进行建构,把握住语篇的主要结构内容。

通过童话故事《三只小熊》的故事教学设计,作者详细介绍了故事中的衔接和连贯的具体应用,如阅读后回答问题、线索和情节发展的填空练习、真假判断练习、故事情节排序、回顾与复述、自编故事等。

对于故事教学法,有很多人比较关注,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践。

《英语故事教学法的优势》(吴爱宁.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11): 6-9)作者认为,通过故事教学法,可以激发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盎然的学习状态,可输入可理解的语言信息量,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扩大词汇量。

作者讲述了自己给女儿讲英语故事中的体会,还介绍了奥地利学者的研究发现―有意义的故事性教学要比传统方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克拉申(Crashen,1982)的观点―初级阶段的语言学习应尽量安排在轻松的环境之中,给学生提供易于理解、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的观点。

作者还详细介绍了给女儿听故事的案例,初期阶段有《唯开英语系列》童话故事、外研社的《伊索寓言》,还有《父与子全集》、《牛津故事乐园》、《校园童话剧》等故事材料,发展阶段有薄冰编的初中版《英语趣味阅读》、《书虫系列》、外研社《英语学习四十年精选之童话传说卷》、《Black Cat有声名著阶梯阅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