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

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

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

3,重视城市分区。

4,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里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

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中心,改变了战国时期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公记》的规则。

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

说明各特点的原因(找不到答案)1,我国城市发展和分布中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2,形成沿大运河和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

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源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

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显著增多。

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主要原因(找不到答案)?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的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

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成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则的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4,市场位置从城北迁移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绘图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

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

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

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本为隋之大兴宫。

宫内有16座大殿,其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的中枢所在。

太极宫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宫女居住的掖庭宫。

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所在。

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天门北对太极殿,南临“横街”。

横街宽三百步(合今441米),是当时在承天门前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

北面无墙,与宫城以横街相隔。

皇城内有东西向街5条,南北向街7条,其间分布着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

皇城共设7门,南面3门,东西各2门。

皇城的所有大门均与城内大街相通。

南面正中的朱雀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

这条南北直线就是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和朱雀大街,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

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平面形状为规整的长方形。

在外郭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复墙。

外郭城共设13个门,各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

城的东、西、南三面,每面各3个城门,位置匀称。

明德门是城的南面正门,共有5个门道,显得最为隆重、庄严。

城的北面为4个城门,3个在宫城以西,仅1个在宫城之东。

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

——阐述我国五代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特点。

城市发展特点1,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的态势还在继续。

2,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

5,核心城市(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

6,城市空间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

城市建设特点宋代由于城乡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坊、市制度的崩溃,反映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特点:(1)都城建设方面,主体部分虽然继续保持着南北朝以来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格局,但在城市坊市制和城厢制上已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方面,由于商业发达,大街小巷,店肆林立,酒楼、饭店、茶坊、商店等商业类建筑显著增多,有的城市还出现了侵街现象;另一方面,城门外沿河、沿路地段出现了很多民居、店肆和手工作坊,形成了“关厢”。

(2)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自由度的提高,更多市民参与到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中,因此,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固定、非固定的文化娱乐演出场所,称为瓦子、勾栏。

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

(3)在中小城市和随着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众多中小市镇中,由于受经济因素的明显支配,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已不甚规整,大多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逐渐改变了隋唐时期城市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我国从宋代开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试述这一变化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

由于受封建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转变很不彻底,始终处于“开”而不“放“的状态——元大都都城建设的成功之处的主要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阐述清明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并阐明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找不到答案)发展特点: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市兴起与发展。

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的位置。

建设特点: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设施防御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概述我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规律。

1,政治、军事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向于多元化。

2,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

3,城市发展和分布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

4,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5,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

——阐述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1,早期的耕作制度,2,传统的营建技法,3,特有的文化观念——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4,封建政治制度,5,社会经济形态。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一个城市为例加以说明。

规范型,次规范型,非规范型。

规范型城市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平原地区,规范型系列传统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最为典型的一类——城郭方正,街衢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等等,以唐长安、明清北京等为代表。

次规范型城市是中国传统规范型建设模式在不断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文化风俗、历史条件和城市某些特定功能的要求中,有所变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由于形成背景总体上的一致性,其空间结构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异,但基本模式中追求方正的传统却一直贯彻其中,如斜方正型(榆林)、外曲内方型(海州)、方正错落型(太原、合肥)、叠合型(南京、广州)等。

非规范型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

这一系列的城市,可根据其主导影响因素和空间结构特征的不同,主要分为工商经济主导影响型(樊城)、山水条件主导影响型(重庆)、少数民族文化主导影响型(拉萨)等。

——和古代城市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2.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3.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5.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6.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7.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8.城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我国近代城市在职能方面、功能、结构方面,地域空间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职能方面: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城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功能结构方面:工业区和交通站的出现;公共设施内容增多;市政公用设施发展;资本主义商业区和新的市中心出现地域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近代南京首都计划将城市用地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并阐述中央政治区与商业选址考虑的因素。

共分为六大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及住宅区。

中央政治区:理由主要是:“盖其地处于山谷之间,在二陵之南,北峻而南广,有顺序开展之观,形胜天然,具神圣尊严之象”;“北部地面居高临下,俯瞰可尽全城,气象尊严,无逾此者”;“于国民思想上则有除旧更新之影响,查世界各国新建国都,多在城外荒郊之地……有鼎新革故之意”。

军事上的理由:“紫金山峙立境北,形势险要,一建炮台,实具建瓴之势,军用工厂、机场实在其南,兵营又相接近,调遣灵活。

”商业区:拟布置在明故宫旧址。

理由是符合城市向东发展方向,面积广大且地点适合,位于中央政治区和居民区之间,更重要的是“该地现价甚低,大半又属官有,一成为商业区域,地价必倍增加,政府收入因亦大进”。

这实际含有土地投机的成分。

——1946年完成的上海都市计划运用了哪些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其规划结构如何。

“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

一稿内容包括了新旧城区在内的大上海区域计划及上海市土地使用与干道系统规划两种。

二稿为避免城区范围过大,规划提高了人口密度;对铁路、港口等技术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设想在市区内建高架道路;同时对改建闸北西区作了详细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