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需要层次理班级管理论文

基于需要层次理班级管理论文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班级管理研究摘要: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班级管理应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来开展工作,本文就如何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班级管理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班级管理应用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高职高专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环节,学校班级管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应用需求层次理论开展班级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指导意义。

一、需求层次理论概述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它由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提出。

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二、从保障学生的生理需要出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的生理需要表现在吃、住、穿等生活的基本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家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其大学三年的基本生活需要。

据调查,高职院校约85%的学生来自相对贫困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

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全国高职院校中,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水平家庭的子女占92%。

[2]因此,班级管理中,我们要应用需要层次理论通过四方面来做好保障学生的生理需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吃、住、穿等生活的基本需求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一是摸清学生家庭情况,有针对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减轻学生思想负担;二是公开和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帮助困难学生做好生源地贷款等;三是认真落实好学校每年分配到班级的各类奖学金的名额,做到每一个贫困生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或地方政府、学校给予的资助,鼓励同学们努力去争取更高一级的奖学金、助学金。

当然这过程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要做到每一分钱都应该发放到每一位需要它的贫困生身上;四是鼓励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岗位、节假日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俭学活动。

三、从保障学生安全出发,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安全需要是学生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更多新的安全问题,所以班级管理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更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随着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和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迫使高职院校毕业生与社会的交互越来越早、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各类安全问题也日趋严重,如:学生人身安和面对的问题。

除学校应做好各种措施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外,作为班级管理,作为学校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应加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个人的安全意识,教会学生主动防范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自身的安全。

2.创设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经常检查教室和宿舍的硬件设施,确保不存在安全问题,如果发现有隐患,及时反馈给学校,尤其是电线,插头,插座。

不接高功率的用电器,不允许乱接电线。

同时注意阻止班级中不良行为的出现,如学生在宿舍聚众喝酒猜码,打牌赌博,这些都可能引起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

注意观察是否有“小团体”的出现,避免产生班级与班级间的纠纷。

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及时给予教育疏导。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利用有利的契机,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心理安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与升上重点大学、本科的高中同学相比,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矛盾心理、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

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本着理解、友善、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耐心引导他们,推行赏识教育。

让学生知道是金子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光,不只是重点学校才能出人才,山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用优秀的毕业生来鼓励他们,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逐步打消学生的自卑感、矛盾心理,缓解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

四、从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加强学生人际交往教育马斯洛认为:“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一个人就会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并且他将为达到这个目的做出最大的努力。

”[1]这就是马斯洛理论中强调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班级管理中如何满足学生的归属和爱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做到。

1.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当前大学生的交往需求迫切,他们同龄同学、对师长有着热切的交往需求,同时大学生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唤醒,对异性产生了强烈兴趣,有与异性交往的愿望。

在教育的范畴里,交往就是教育的过程,学生与学生通过交往可以让学生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学生与教师交往,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教育更流畅更默契。

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该有计划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如组织班级舞会,班级交流会,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建立班级网站,班级qq群,或者成立班级的合作式学习小组,通过这些渠道、方式,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满足了其归属和爱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的有效沟通。

2.加强人际关系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高职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面临着如何与人交往的人际困惑,这主要是因为高职生渴望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充实自己的高职生活,但又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因为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交往方法和相关的技能。

所以在交往过程中,高职生很难找到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

因为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不了解、不关心他人,甚至有时也不了解自己。

有时甚至会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

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通过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注意学生间的关系融洽,如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这对影响学生从中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出发,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的需要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高级别的需要,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受人尊重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需要,班级管理中应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出发,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1. 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得到充分的发展高职高专的学生因为高考的失利或者本身成绩不怎么理想,社会上对高职生的看法不一,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所以有很强挫折感和自卑感,但同时却有强烈的自尊心。

他们十分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把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迫切希望社会改变对他们的看法,也很盼望人们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承认他们的工作能力。

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我们应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比如在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好,相反则不应该班主任什么事都一手抓,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或者在旁边指手画脚,不相信学生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

2.树立人人都成才的观念,鼓励学生发展自己专长人才的类型不同,成才的道路不同,其成长规律和特点自然会有不同。

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去衡量和使用人才。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生人人都是可育之才。

《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所以我们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转变观念,树立人人都成才的教育人才培养观念,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智能,并加以引导和培养,让其发展为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

六、从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学生架构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是学生对自我成长、发展和利用自我潜能的需要。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架构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从而达到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1.构建学生管理班级的管理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管理自己和管理他人的统一一个班级只有当每位成员都参与教育管理活动,学会自我教育管理,互助教育,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我们应该诱导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扮演成功者的角色,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

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的“班干部竞选轮换制”就能有效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班干部竞选轮换制”做法是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每个学期由学生毛遂自荐竞选班干部。

到下一届则由之前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上台竞选,同样参加竞选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职位选择各自发表“竞选演说”,阐明自己任期内的“施政纲领”,如此轮换,直到每一个同学都能上任班干部的职位,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

2.构建能力增长平台,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构建能力增长平台,指的是构建以增强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团体活动等。

学生能力的增长是学生求学的根本需求,是学校办学的目的所在。

构建能力增长平台,从学校的角度,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让课程更趋于现实,同时必须注重学生课外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团体活动,从而增长学生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成长。

班级管理应该围绕学校构建能力增长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发展特长,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和团队活动中,从而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实现自我需要。

如组织作品发布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好的作品,然后进行展示,邀请相关的专家对作品进行评选,选出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市或省一级进行展示或比赛。

为每一位学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

需求层次理论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符合我国《教育纲要》提出的以人为本精神。

在高职高专班级管理中要以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高职高专学生发展规律,以及把握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不同时期会出现的不同特点、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度过人生困惑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