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假期一日一练)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假期一日一练)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

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 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 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 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 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孔子的思想被应用到君臣关系上,这说明孔子的儒学思想在政治领域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故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社会的影响;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不是材料要传达的含义。

2. 《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B. 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C. 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D. 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答案】B【解析】据材料“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整顿吏治、清廉为政的重要性,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故A选项错误;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在于封建制度,材料未涉及,故C选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出“禄重”的方法,但这不是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的关键信息“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整顿吏治、清廉为政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作用,顾炎武主张“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问题,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 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稃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

这种现象表明A. 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B. 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C. 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不再以血缘亲疏作为标准,说明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C项正确。

题干信息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无关,排除A。

礼崩乐坏与题干主旨选官制度的变化无关,排除B。

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尚未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4. 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市亩资料余也非《中闰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A.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B. 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 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两汉时期开始南方粮食亩产量不断增加,魏晋时期南北方粮食亩产量持平,之后南方粮食亩产量超过北方,说明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排除A;唐宋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排除D。

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弄清“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的数据”,可知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5. 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稃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

这种现象表明A. 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B. 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C. 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不再以血缘亲疏作为标准,说明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C项正确。

题干信息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无关,排除A。

礼崩乐坏与题干主旨选官制度的变化无关,排除B。

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尚未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6. 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 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答案】D【解析】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首都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的漕运保证对首都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首都在现在的南京,不需要漕运提供物资。

因此是政治中心的变迁对运河漕运产生了影响。

故答案为D项。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海路漕运,排除C项。

点睛:本题的回答要从元明时期的政治中心以及明朝政治中心的变化来看对运河漕运的影响。

7. 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

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A. 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B. 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C. 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D. 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答案】D8.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中记述道:“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由此可见A. 戏剧表演的内容都是历史事实B. 戏剧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声C. 戏剧发挥了对民众的社会教化功能D. 戏剧与文人学子的教育形式相同【答案】C【解析】据材料“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戏剧被用作社会教化,影响社会风尚,故C选项正确;戏剧表演的内容不一定是历史事实,故A选项错误;戏剧也不是农民心声的反映,故B选项错误;古代文人学子的教育形式往往是学校教育,不是戏剧教育,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9. 《汉书》载:“秋七月,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

元帝继位,天下大水,在位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

”此举客观上A.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 促进了私营商业发展C.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 保障了农业正常生产【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在位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即允许私人扩大商业经营范围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私营商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B项。

封建统治者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反映政策的改变,排除A项;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项;这项政策对农业生产没有影响,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如本题的《汉书》。

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0. 记载“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

这表明A. 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B. 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C. 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D. 王阳明继承了朱学的衣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君子尊崇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求教和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既进入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细妙之处;使自己到德行既高尚文明,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

可见,他们的争论表面上是治学方法问题,实际上涉及理学与心学的不同,说明他们对孔孟儒学他不同的理解,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排除C;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排除D。

所以选B11. 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

这说明当时A.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B. 活字印刷的推广巩固了儒学的地位C. 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符合理学精神D. 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为儒教之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的目的是宣扬儒家焦化思想,这符合理学的三纲五常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的特点和目的,不是反映小说的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活字印刷的推广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这显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2. 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中国A. 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B. 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D. 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洋务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不能将其视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其本身对封建体制的坚持压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极大束缚了近代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 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讲述旧体制对近代化发展的制约,不是只局限在官商一体上,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3. 齐如山(1875-1962)幼入同文馆,在回忆录中写道:初进馆,人不多,便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二两银了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给十二两。

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

这从侧面反映了A. 洋学堂招生艰难B. 齐如山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C. 官办学校待遇好D. 为培养政治精英不惜花重金【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教育。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人不多费用多”等字眼也意在强调新式学堂招生难,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新式学堂的困难而不是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同文馆而非官办学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培养政治精英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