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教育创新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人才要求与工业经济有不同的特点。
它要求由“一次性创新”转变为“连续性创新”;由“单个创新”转达变为“系统创新”;由“个别专家创新”转变为“全员(集体)创新”。
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谁占有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
”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
一个国家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未来的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有跟在别人背后爬行,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旁观者。
教育具有超前性,今天的中小学生,将生活在21世纪的社会中,因而教育必须考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
人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
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教学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
以强化师德师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培养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题研究。
在加强学生“两基”、培养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弊端,离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的实现相去甚远。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中偏重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尽人意。
二是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课堂管理过死、“注入式”、“满堂灌”、“抱着走”仍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
三是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学校多规格、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还需要长远规划和下大功夫。
因此,要真正克服上述弊端和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努力提高教师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创造型人才。
二、课题内涵界定
(一)创新的涵义
从表面意义上讲,创新既包括事物的发展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
所谓“新”,意指“一切事物”,包括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新技术、新方法等等。
“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
从新颖上看,可以把创新分为社会化创新和个性化创新两类。
社会化创新是指构建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而个性化创新是指创造的新事物、新观念对于自己而言是新颖的,对个人有特定的人生价值,但相对于社会和他人而言可能并不新颖。
对于我校实施的创新教育而言,其重点是指发展学生的个体化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概念及其特征
创新教育是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个性品质、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以接受科学文化知识为手段,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
因此,所谓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而能否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关键是看在教师的调控下课堂教
学中能否形成一种多维互动的交往关系。
创新教育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因而反对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和管理学生的做法。
创新教育主张评价和管理学生要看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全面发展水平,评价和管理学生时既要看学生的学科成绩,也要看学生德、体、美等方面的成绩,更要看学生的特长发展等。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通过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和影响,培养他们善于发现认识具有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三)创新教育是对接受性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创新和接受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合理的接受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则是对接受的发展。
创新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目的,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教育。
它一方面继承了接受性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丰富经验和有效做法,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接受性教育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解决的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1)创新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2)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确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活动教学为创新教育拓展领域和空间,因此要正确处理好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
2、开发小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研究
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完成以下研究:
(1)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阶段目标和层次结构;
(2)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3)学生智力发展、学业成绩与创造力发展的相关研究及开发途径。
(二)在实验方面着重解决的问题
1、学科教学在学生创造能力开发中的作用;
2、课外活动和活动课程在学生创造力开发中的作用;
3、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活动课程和专门的创造性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对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学习、宣传阶段
自2011年4月起,学校将利用教研活动、或举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确定实验班级,成立组织机构,制定《XXXX创新教育实施方案》。
(二)实验实施试点阶段
自2011年5月至8月,参加试点的班级选定实验教师,制定学科创新教育实施方案,并开展教学实验。
(三)实验扩大实施阶段
自2011年9月至12月.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自2011年上半年开始,全校的班级参加实验.开展学科创造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探讨.进行创新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论著评选.评选和表彰开展创新教育实验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四)深化实验阶段
在完成第一轮实验之后,根据预测的实验效果,运用科学的测试方法,对实验进行测定和评价,开展创新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调整制订新一轮实验实施方案。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成果形式
(一)预期目标
1、构建起创新教育理论体系和创新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和回答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初步建立有本校特色的创新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归纳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小学创新教育实践模式。
2、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树立起创新教育思想,并能自觉运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加强理论修养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自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创新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评价管理模式.
3、促进学生一般智力的发展。
4、促进学生的创造意向的发展。
创造意向主要包括创造兴趣、创造动机、创造意识等。
5、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还包括创造性想象。
6、促进学生创造人格的发展。
创造人格是创造型人才内在的力量源泉。
它主要包括进取性、冒险性和挑战性等心理品质。
7、促进学生创造技能的发展。
创造技能主要包括精细性、巧妙性、实用性,重点是动手操作的设计能力。
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制作完成一批高质量的“创造”发明产品,力争在全国、省各类评奖中获奖。
8、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决不是被动地接受过程.我们认为,学生创造力开发的结果,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人格的优化与培养,必然会促进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科的学习成绩。
(二)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论文。
实验中不同层面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等。
2、一定数量的科技小发明“产品”。
六、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一)建立课题实验研究组织机构,保证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课题档案及成果的收集与管理
为了提高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学校、教研组要定期举办创新教育理论培训、研讨活动,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举办讲座;还将积极组织广大实验教师参加全国、省举办的各类培训研讨活动。
教研组和课题负责人及时收集课题实验的相关档案资料,及时组织成果参展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