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危机下小型企业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工商0903 (0963XXXX)李辉1 研究背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确保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在当前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下,再加上小企业自身的“先天不足”(资金、人才、技术匮乏),发展小企业需要转变思路,另辟新径。
如果领导者有强者的心态和勇气,那么危机只会令小企业越来越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危机反而可以视为改革与成长的机会,要知道危机与困难只是表象,变革与创新、发展才是实质。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危机中找到突破口,变压力为动力,让机遇成就自己!2 文献综述2.1 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和概念小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小企业的范围和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相应地确定中小企业的概念。
对小企业的界定因地域、行业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我国界定小企业的标准是依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
2.2 金融危机的概念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组合。
2.3 小企业需直面金融危机,立足长久发展首先,小企业可在转型中发展。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后期的发展之中的“转型”。
而且,这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
企业发展目标“定位”明确,有助于“转型”成功,而“转型”成功也更加坚定了企业的“定位”的准确性。
不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此时,其“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就将提到日程上来。
只要经过创新的产品才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赢得客户的青睐。
而更多企业的“转型”成功,势必推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于是,有人说产业升级是市场“逼迫”出来的。
的确,当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模式受到制约。
企业就应该考虑到“转型”的问题,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就成为企业的转型的利器,企业应该从长远战略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
其次,小企业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其实,“转型”也是一种“发展”。
小企业的“转型”不是一天能够实现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要持之以恒才能看到成效。
而且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企业转型才能够更容易成功。
的确,总有一种力量,推动着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而其最核心的力量就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风口浪尖,企业要读懂经济的风向标,其自身必须要配备金融方面的专业的人才,乃至成立专门的金融时局分析机构,以帮助企业转型。
虽然,这对于小企业来说,成本可能会很高,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实现,但是,这是迎合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的必然需要。
另外,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和长久发展,前期就需要在研发上多投入。
而且“资金”要与“人才”充分结合,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想做大的企业必须要走这条路。
企业家要有事业心,赚了钱以后应该投资搞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
只要懂得投资,才能发展,才能找到机会融资,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第三,政府扶持助推动小企业转型。
企业的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以为,还有依靠外力,当然,这里的外力,其实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与国际公司进行合资或者与相关机构进行结盟,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小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扶持,而且,如果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加之缺乏资金等优势,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也将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比如,政府帮助等等!但是,任何小企业都必须地清醒认识到,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会尽可能提供一切条件,但是政府绝对不可能做的,让所有的小企业都生存下去。
即使如此,金融机构也不可能做到,它们毕竟要考虑到借贷的风险等问题。
所以,企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首先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抓住市场需求。
还要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有很好地解读,根据它的指示来制定自己转型的方向。
比如,这段时期,国家会重点支持科学技术行业的发展,那么,你的企业最好能介入这个领域,或者与有关联性的行业。
因为,这样的领域很可能会得到更多包括财政、税收甚至银行信贷等这方面的政策扶持。
经过转型的企业经历大磨练,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比如外贸企业可以经过转型,慢慢的从主营进出口转向国内市场,把外销延伸到国内市场,同时把消费引向国内市场,这样就多了一个保险,无论是资金还是产品都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同时这样还迎合了国家目前的法规政策。
“以退为进”是一种策略,如今,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形势下,对小企业来说,哪个行业更有优势,可能都差不多,关键一点是需要小企业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不仅,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良好,而且其在劳动成本和厂房用地等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
于是,小企业在前几年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历程。
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其实,我国小企业的很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过去依靠低劳动力所占的出口优势逐渐被丧失,于是,需要在产品创新和技术设备的升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是未来小企业必须认识到的一点。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候,小企业如果能够找到“退”的方法,将危机对企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点,这本身就是值得称赞的壮举。
在“危机”之下,“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开拓企业的生存空间,了解当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的形势,为企业将来更好地发展积蓄力量,争做行业的领头羊!对于一个精通商道的人来说,危机面前需要坚忍和积极自救,同时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更容易暴露企业的问题,激发企业家的自救决心和潜力。
危机未必不是好事,正如“狼来了”的时候要辨证看问题。
一方面危机来了,会吃掉一些弱小或长期有问题的企业,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悲剧和伤痛。
同时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在灾难和伤痛面前人们更能记住教训,并深度反思。
另一方面,没有在危机中倒下的企业增加了风险意识,采取了更多积极的策略和调整措施,使企业克服很多在平时难以暴露的缺点,加强了内部的协调,最终增强了危机应对和过冬御寒的体力。
2.4 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1)坚持市场导向。
小企业要顺应消费者的变化,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不仅做到“我跟着市场走”,更要做到“市场跟我走”。
企业产品的设计、价格、分销与促销活动都应以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并采取正确的营销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增强应变能力。
小企业应利用规模小、环境适应性强及应变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发现市场机会,抓住时机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资金转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转”,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认准目标市场。
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使任何企业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同样,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使任何企业都没有能力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
对资本实力、生产能力较弱的小企业来说,既不可能去占有一个大市场,也不能分散力量于多个细分市场,而只能在分析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把有限的资源投入认准的目标市场。
(4)营销方式个性化。
小企业规模小、实力有限决定了小企业不宜采用大众化的营销方式同大企业直接竞争。
小企业应遵循财富增值规律,采用专利经营、优质服务、薄利多销等富于个性的营销方式,以特色经营、优势营销去占领市场。
2.5 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1)拾遗补缺。
在开辟新的市场领域时,应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到以下几点:发挥贴近市场的优势,活跃于竞争变化快的领域;利用经营机制灵活的特点,进入大企业尚未涉及的领域;集中力量参与那些大企业不愿涉足的批量小、品种多、利润薄的领域。
采取这种拾遗补缺策略,企业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小,成功率较高。
(2)富有特色。
该策略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条件,采取一定的措施,在某一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表现出差异性。
事实证明,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小企业只有从事有特色的营销方式才能站稳脚跟。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小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优势:在技术上,拥有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精良技术,使自身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上,占领特定的目标市场,融洽客商关系以增强企业的忠诚度;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靠开发具有特色的新产品取胜,靠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企业形象取胜,靠物美价廉取胜。
(3)技术创新。
这是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背景,把高新技术与小企业的灵活性相结合的一种策略。
技术创新是小企业的生存之根,技术创新不仅给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给予企业兴盛的动力之源。
在物质上,创新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在企业文化上,创新能使企业面貌一新,人才辈出。
采用技术创新策略使得先进技术领域的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崛起,成为技术革新的重要活跃的力量。
(4)质量第一。
必须认清小企业的发展是在高质量、高效益基础上的发展,要由过去单纯的产品数量管理转变为全面的产品质量管理,既重视产品的内在质量,又重视产品的包装的外观质量,特别是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的质量。
3 研究路径3.1 小企业发展新路径:管理、创新与综合竞争力3.1.1 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提升综合竞争力3.1.2 创新是提升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途径3.1.3 信息化是小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3.1.4 人力资本是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基石3.2 技术创新:自主为本3.2.1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家政策3.2.2 技术创新的持续精神:持续创新、技术保密3.2.3 激励机制与技术创新3.3 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文关怀3.3.1 建立合理的薪酬制,重视对人才的物质回报3.3.2 注重对员工的在职培训3.3.3 注重对人才的精神尊重与激励:尊重、包容和人文关怀3.3.4 建立畅通的上下沟通机制3.4 营销管理:从销售到营销3.4.1 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3.4.2 实现企业的营销渠道多元化3.4.3 合理分布营销渠道的时间和空间4 进度安排申请论文2011年7月1日至7月8日下达任务书2011年7月10日至15日开题报告2011年7月25日至8月25日初稿提交2011年9月8日至18日定稿提交2011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终稿提交2011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答辩申请2012年月日至日5 参考文献[1]杨嘉荣,《企业突击—世纪危机下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2]权衡,王明玉,《生存之道—探寻小企业的成功之路》,学林出版社,2008[3]周德文,《走出困局危机下企业自救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张海良,《颠覆—中小企业生存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李杜,《小企业经营管理必备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5]卢强,《小企业大成功:从试错到卓越的成功路线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武文胜,《中小企业如何做强做大》,金盾出版社,2008[7]熊飞,《创办一个企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潘晓时,《中小企业成败案例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0]杨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11]罗利元,《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2]苏钧,《小企业员工招聘、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中国致公出版社,2007[13]黄立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14]胡世强,王谊,邓康林,《小企业市场营销实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5]科特勒(Kotler,P.),《市场营销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