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折线统计图(二)”教学设计使用范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10页作者:胡佩盈单位:嘉兴市实验小学撰稿时间:2011年8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统计》第110页例2。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例1后,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基础上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所给的数据补充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地推测。
例2通过妈妈为陈东记录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晰地反映陈东身高变化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会更好。
教材给出陈东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数据,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深入的认识。
当学生补充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教材安排了三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要依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对“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进行合理的推测。
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例2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对某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统计,一方面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
在后面的配套习题中,教材提供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如:病人的体温记录情况、商店电器销售情况等。
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了统计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1.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使学生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加深对统计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的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感受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例2的空白图复印下来,便于学生制作)、教学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预设:一、复习引入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学习折线统计图(出示PPT3)。
(板书:折线统计图)统计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奥运会明年就要在英国伦敦举行,有人对我们国家队这几年获金牌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出示PPT第4页收集到的信息)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
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
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
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
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如果让你把这些信息制成统计图,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为什么?(要因为反映中国这几年获奖牌的总体情况,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是的,老师也和你们有相同的想法,也把它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出示PPT第5页统计图)。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主要目标是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具体数量,也能看出变化趋势。
这里的读图可以适当简单一些。
)3. 了解结构。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来画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你觉得需要哪些部分?同桌或四人小组商量。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在介绍名称时明确其作用和画图时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数据:要找准,在描点时要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在纵轴上平均后再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好发给学生,使得画时更方便,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直接让学生画在书上。
)二、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1. 简单读空白图。
师出示P110例2的空白图,这张统计图已经有了横轴和纵轴,现在你需要做什么?(描点、连线)这里的一格表示几?都是10吗?不是,起始的时候是50。
为什么?2. 学生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
(书上例2)3. 教师巡视指导。
4. 在小组内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5. 选取部分小组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提问: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强调:(1)找准横轴上的对应时间和纵轴上的数量的交叉点。
(2)及时标上数据。
(3)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起来时要用直尺。
6. 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请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在班内交流解答)(2)重点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出示PPT第8页)。
①陈东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先让学生说,然后小结:有两种方法,一是看图,找出折线中线段最长、坡度最大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二是通过计算所给数据的差值得出结果。
)长了多少厘米?(学生说出后还需问是怎么发现的。
)②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这题比较简单,可找学困生回答。
)③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推测小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
)④你还能根据折线图推测出陈东身高的发展趋势吗?是不是一直会长高?为什么?7. 再次巩固强化。
(出示P111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提高要求:比比谁的图美观大方,而且速度快。
(2)交流学生的作品,这次选择又快又好的作品。
教师随机追问:26你怎样描点比较好?(先把格子一分为二,然后估计在一半稍微上面一点)83?(同理,在一半稍微下面一点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3)解读折线统计图。
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三、多层应用,拓展深化1. 第一层次:分析选择(出示PPT第9页)。
(1)分析小明同学一个学期5个单元考试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应该选择()比较合适。
(2)如果要对小明期中考试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五科成绩制成统计图进行分析对比,应该选择()比较合适。
(3)妈妈要对去年一年的电费进行统计,制成()比较合适。
(4)体育王老师量得了学校篮球队六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制成()比较合适。
2. 第二层次:深度解读。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更清楚的反映出事实情况,请看这张统计图(出示PPT第10页)。
(1)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体温的了解信息。
(2)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3)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①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②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③他的体温哪段时间下降最快?哪段时间比较稳定?④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⑤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好转?3. 小朋友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也可以制成统计图(出示PPT第11页):小红跳绳前后每分钟心跳情况统计图。
学生先独立观察统计图,同桌合作,一人提问一人回答。
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抽查。
4. 出示一张统计图(PPT第12页)。
(1)请学生先猜测这是统计什么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主要关注单位透露的信息)(2)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及时出示标题:小芳家2001年到2007年人均购书消费。
(3)看着这张统计图,你预计2008年会是怎样?为什么?你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四、总结提高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课堂作业:完成配套的《课堂作业本》。
●板书:折线统计图横轴纵轴数据:先描点再连线,标上数据●课后反思: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为了体现以上教法,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等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和明年奥运会相关的情景,来体现统计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在学生回忆总结了折线统计图的组成以及简单的初步制作之后,我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图,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一名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互评互议,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设计的时候我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