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二首
春天因为色彩缤纷和生机勃勃而成为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本课就选取了高鼎的《村居》
和贺知章的《咏柳》。
远看,杨柳拂堤,风筝飘舞;近看,柳树初吐嫩叶,婀娜多姿。
这样美好的春景是不是也让你心驰神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草长莺飞”的无限生机和“二月春风”的神奇吧!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的语言精炼、有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识字方法(部件识字法)
利用已经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字的偏旁进行识字的一种方法。
如“寸”,加上木字旁,就是“村居”的“村”;“寺”加上言字旁,就是“诗歌”的“诗”。
语境识字
堤边拂晓景色丽,春风裁剪柳丝碧。
村景妆饰如诗画,绿色丝绦牧童系。
横坐牛背咏诗句,黄莺也唱醉人曲。
词语拓展
出自古诗的成语:草长莺飞柳暗花明万紫千红粉身碎骨寸草春晖人面桃花
春风得意心有灵犀
成语接龙:草长莺飞→飞沙走石→石破天惊→惊蛇入草
词语解释
莺:鸟名,身体小,褐色,嘴短而尖,叫的声音清脆。
吃昆虫,是益鸟。
拂:掸去,轻轻擦过。
堤: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醉:沉迷,过分地爱好。
春烟:春天的水汽,雾气。
咏:用诗词等来叙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碧玉:绿色或暗绿色的软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修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绦: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可以装饰衣物。
细叶: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似:好像。
互动探究
1.《村居》中描写了什么?请用“○”画出来。
草、莺、堤、杨柳、春烟、儿童、纸鸢。
2.《村居》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是什么?请用“”画出来。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呢?
二月。
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3.《咏柳》中作者把柳树和柳条分别比喻成什么?
作者把柳树比喻成碧玉,把柳条比喻成丝绦。
4.《咏柳》中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
这细细的柳叶是“二月春风”裁剪出来的。
主要内容
《村居》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mèi)的时节,乡村活泼的儿童舒臂(bì)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赞美。
《咏柳》一诗,诗人通过对初春二月柳树的描写,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学有所得
这两首诗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长长的柳条垂落下来,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儿童在醉人的春光中兴致勃勃地放着风筝。
看到此情此景,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方法百度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去描写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
寄托在景物中,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发。
在《咏柳》这首诗中,诗人就是通过对早春的柳树的描写,抒发了对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那么,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写话呢?
1.必须细致地观察所写的景物,要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
比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就是抓住了野草岁岁枯荣的特点,为赞颂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精神做好铺垫。
2.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仿佛也具有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做到情景交融。
比如杜甫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亡国的感伤,在这里,花、鸟都具有了人的感情。
3.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
在借景抒情中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
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
笛的呢?(展示课件第四屏)
2.思考:为什么爷爷的芦笛声会让强强感到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呢?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到底
给了强强怎样的感受呢?
3.带着美好的憧憬,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次笛声。
1.过渡:好玩的小闸屋,如诗如画的大海,有趣的芦笛,这一切让强强无限向往。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与强强一起,来到苇叶葱茏的海边,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去亲自聆听爷爷的芦笛声。
2.默读 2—6 自然段,思考:美丽的大海,清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
3.想想画面有感情朗读 2—6 小节。
二、细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第三次笛声)过渡:慈祥的爷爷,温柔的大海,丛生的芦苇,飞舞的海鸟,特别是清脆的笛声,给强强带来无比的快乐。
可这次海边之行,笛声带给强强的仅仅是快乐吗?学习课文 7 —13 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展示课件第五屏)1.默
读7—13 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
出描写大海和强强的句子。
2.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大海狂怒了?强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二)交流汇报大海狂怒的句子,体会强强的恐惧,(展示课件第六屏)指导朗读。
(三)思考:是什么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四)爷爷的芦笛声想告诉强强什么?
(展示课件第七屏)
: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这句话)
(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读书,通过朗读感受大海的美丽,爷爷芦笛声的美妙。
给孩子们足够的自学时间,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培养他们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好习惯。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大海狂怒的图片和声音,调动学生视听功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学生入情入景地聆听着,充分感受到海水是如何的汹涌,
语文(S)教学设
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
下册课文:语文百花园一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在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语海畅游”中的字词句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2.“积少成多”中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自己感悟。
学生如有疑问,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解,丰富学生的积累。
3.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4.“能说会道”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表达真情实感。
锻炼学生听、说、评的能力。
5.“笔下生辉”利用例文引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词语,让学生感悟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2.小组交流,说说寒假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认真回忆事情的经过,注意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学习转述并评一评: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
3.指导学生阅读例文,了解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抓住重点、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借鉴例文的写法,以“话说寒假生活”为内容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注意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习作素材。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寒假生活表达出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