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状况。

印刷:唐,宋为手抄,但是宋代有印刷的报纸而且流行很广;明、清为手抄,直到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的京报是刻印的。

发行状况: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个地方;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并且京报有人专送。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

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业中运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

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来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鸦片和种类商品,还在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辟通商口岸,割让土地,“国中之中”的租界出现了,外报也从此开始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版。

外报有一些中国古代报纸所不具有的特点:①在办报思想上,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

反观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②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③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

从最早的外报起,就有专门的编辑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处理稿件外,还要制作标题、设计版面。

由于采访新闻的需要,专做外勤的“访事人”(访员)也应运而生。

④在新闻舆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京报还在手抄、木刻活字(或胶泥活字)印刷的时候,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⑤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递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会很多,报房评价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商品投向市场,不会重视其传播效果和影响。

而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的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18 世纪60 年代以后,英国利用统治印度的有利地位,在对华贸易竞争中,击败法国、荷兰等竞争对手,在各国对华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50%。

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在尚无足够实力用武力叩开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仅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的侵略,还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19世纪西方传教士出版的第1个中文刊物,历史上第1份中文近代报刊。

月刊。

1815 年8 月创刊于马来半岛西部城市马六甲。

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米怜主编,麦都思参加编辑,中国刻工梁发担任雕版和撰写部分稿件。

雕版印刷,中国线装书式。

出版后在南洋华侨聚居地区发行,少数传入中国境内。

全部赠阅。

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

内容多以浅显中文诠释《圣经》,兼谈伦理道德和天文之类的科学知识,后期刊有少量评述政治时事的短文。

宣传方式注意迎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与习惯,经常用附会儒学的方式阐述基督教义。

文体多样,有论文、小品、对话、书信、诗、告帖等。

近代中文报刊上的第1条消息《月食》即刊于该刊第2期。

初印500份,后增至2000份。

1821年停刊,共出7卷。

1807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arrison,1782—1834)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最马礼逊初马礼逊全力学习中文,不到三年就可说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和粤语,并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以及编写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为了扩大宣传,马礼逊冒着杀头的危险,诱使中国出版商出版《新约》和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结识中国印刷工人蔡高、梁发并介绍他们入会。

1813 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Wi11iam Mi1ne,1785—1822)来华协助。

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万国公报》是美、英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

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又称《教会新报》)。

1868年9 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

周刊。

1874年9 月改名《万国公报》。

1883年7 月,出至第750期休刊。

1889年2 月复刊,仍称《万国公报》,改为月刊,册次另起。

1907年12 月,出至第227期停刊。

参加编辑的外国传教士有慕维廉、艾约瑟和李提摩太等人;中国人有沈毓桂、蔡尔康、范祎等人。

初期以教徒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宣传宗教为主。

改名《万国公报》后,增加介绍西学等内容。

1889年复刊后,成为广学会(原称同文书会。

1892年改用此名)的机关刊物。

以上层官绅与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除继续宣传基督教义外,更注重刊登时论及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等译著,成为一本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

在中日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登载鼓吹变革的时论明显增多,主张中国在外交上联英拒俄,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在内政上广辟商埠、筑路采矿、聘用洋员等。

这些议论,对部分洋务派官吏和维新派人士产生过影响。

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按照它所提出的方案,进行社会改良,以逐步加深中国的殖民地化。

这一时期所刊重要译著,有林乐知的《中西关系论略》、《文学兴国策序》、《中东战纪本末》,李佳白的《新命论》、《中国宜以新学辅助旧学说》,李提摩太的《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新政策》等。

《万国公报》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还涉及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为“安民新学”。

1899年2~4月,曾刊登李提摩太节译英人B。

基德的《社会进化论》,题名《大同学》,是国内刊物上最早提到马克思和《资本论》名字的文章,“马克思”这一译名,也是由此文首次使用的。

此报1889年复刊时销数仅1000份,1894年增至4000份,1899年最高达38400份,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后期影响趋小。

《申报》创办于1872年4 月30 日。

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 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

《申报》曾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性报纸,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献参考,全称是《申江新报》。

1872年4 月30 日创刊。

1949年5月27 日解放上海后因历史原因停刊。

前后办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

美查于同治初年(1860 年代)其兄弟菲尔特利克〃美查来沪经营茶叶、缫丝等出口贸易,约在1862年前后开办江苏药水厂。

他的中国买办陈莘庚看到《上海新报》销路好,利润高,便建议其办报。

《申报》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1600 两白银创办,初由美国人美查、伍华德(C。

Woodward)、普莱亚(B。

Pryer)和麦基洛(J。

Macki11op)4 人出资,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

关于美查办申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其做生意不成,“思改业”。

另外一种则是说由于江苏药水厂生意兴隆,盈利颇丰,美查将多余资金拿来办报。

1872年4 月30 日创刊。

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

早期申报在商业经营和本土化办报模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作为外商投资的报纸,《申报》除了美查以外,经营和编辑人员均由中国人担任。

甲午战争前,赵逸如、席裕祺先后负责经营,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黄式权先后任总主笔。

为突出中国特色,将报纸取名为“申”。

报纸也没有采用《上海新报》所采用西式直栏,而继续沿用符合当时读写习惯的书册式。

因为编撰者都为中国传统文人,报纸的口味和风格都是中国式的。

也很注重言论,每天头版都有评论文章。

在新闻报道上也比较注重猎奇性强的社会新闻,创刊之初就公开征集“令人可惊可愕可喜”的来稿,刊登过很多谈神说鬼、志怪述异的新闻。

也发表过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和杨月楼案的连续报道等。

是年11月,出版《瀛寰琐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的出现。

在业务经营上,《申报》并未采用进口白报纸,而用土产连史纸,虽然只能单面印刷,但大幅缩减了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