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基础知识
i<j n
∗ ∗ Uβj ] sin2 Xij Re[Uαi Uβi Uαj
+2
i<j
∗ ∗ Im[Uαi Uβi Uαj Uβj ] sin 2Xij
(3.6)
其中
2 (m2 ∆m2 L/E i − mj )L ij Xij = = 1.27 2 4E eV m/M eV
(3.7)
这里L = t为中微子产生处(να )到探测点(νβ )的距离。等式(3.6)的第二行 是CP守恒的,第三行是CP破坏的,其对于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来说会相差一个负 号。此外,中微子不同味的转化几率具有振荡行为,振荡长度为 Losc 0,ij = 4πE ∆m2 ij (3.8)
α1 α2
(3.2)
其中Rij (θij )表示在二维平面的转动,转动角为θij 。Uδ = diag (eiδ/2 , 1, e−iδ/2 ),以
– 17 –
第三章 中微子基本理论
及sij = sin θij ,cij = cos θjk [49]。上式适用于描述Majorana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 和味道本征态之间的幺正变换,若中微子为Dirac中微子,则P = diag (1, 1, 1)。 如果把中微子的代数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例如N 代。这时用来描述中微 子混合的矩阵就需要N (N − 1)/2个混合角,(N − 1)(N − 2)/2个Dirac相位。若 中微子是Majorana型的,则还需(N − 1)个Majorana相位。对此问题的详细讨论 可见教材[50]。 需 要 提 及 的 是 , 除 了 上 述PMNS类 型 的 参 数 化 以 外 , 也 还 存 在 其 它 类 型 的 参 数 化 和 混 合 。 例 如Wolfenstein参 数 化[52],Triminimal参 数 化[51]和Tribimaximal混合[53]等。
表 3.1 中微子混合参数的最佳拟合值及1σ ,2σ ,3σ 置信区间(Fogli等[58])
参数
最佳拟合值及 1σ 置信区间
2σ 置信区间
3σ 置信区间
−5 2 ∆m2 21 (10 eV ) −3 2 |∆m2 31 |(10 e振荡
3.1.1 中微子味混合
中微子基本理论
迄今为止,包括太阳、大气、核反应堆、加速器中微子振荡实验都以确凿 的证据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不同味的中微子之间存在混合。从理论角度来 看,由于中微子有质量,我们不能再用对中微子场进行重定义的办法消除带电 轻子对角化对带电流的影响。同夸克部分类似,轻子部分的带电流相互作用变 为(在质量本征态的情况下)
3.1.2 中微子在真空中的振荡
如果中微子有质量且存在混合,中微子将在真空中发生振荡。换句话说, 由电弱相互作用产生的中微子态并不是质量本征态,而是味本征态。由等式 (3.1)可得到中微子的味本征态和质量本征态的关系1
n
|να >=
i=1
∗ Uαi |νi >
(3.3)
α = e, µ, τ 为味指标。假定初始产生的中微子态由上式描述,则在传播一定距 离L以后(或者等价地,传播了一定的时间后),中微子的态变成
– 21 –
第三章 中微子基本理论
物质中的质量本征态(H 的本征态)同味本征态的关系为 ˜ (x)ν m ν=U
( x) ,µi (x)为此时的有效中微子质量。 它相应的本征值为 µi2 E
2
(3.18)
对于两代中微子(να , νβ )的情形,有效中微子质量为 µ2 1,2 (x) =
2 m2 1 1 + m2 + E [Vα + Vβ ] ∓ 2 2
将上述各类贡献全部考虑进来,假定标准模型的三代活性中微子只参加纯粹的 标准模型相互作用,并且中性物质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我们可以写出三 代活性中微子在该物质中的演化方程。形式同(3.12)一样,U ν 变成U ,有效 势则变成 √ V = diag (± 2GF ne (x), 0, 0) = diag (Ve , 0, 0) (3.17)
[∆m2 cos 2θ − A]2 + [∆m2 sin 2θ]2 (3.19)
˜ 可成与真空中 其中A = 2E (Vα − Vβ ),θ为在真空中两代中微子之间的混合角。U 两代中微子混合一样的形式,其混合角为 tan 2θm = ∆m2 sin 2θ ∆m2 cos 2θ − A (3.20)
+µ JW,L =
1 νlL γα lL 2 l=e,µ,τ
3
νlL =
j =1
Ulj νjL
(3.1)
U 是描述中微子混合的3 × 3的幺正矩阵。它可以用三个角和一系列相角来参 数化。若中微子是Dirac粒子,则只需要一个Dirac相角,若中微子为Majorana粒 子,除了需要一个Dirac相角外,还需要两个额外的Majorana相角。此时的中微 子混合矩阵就是我们熟知的PMNS 矩阵[3]。 V
(3.12)
2 2 其中ν = (ν1 , ν2 , · · · , νn )T ,Hm = 1/(2E )diag(m2 1 , m2 , · · · , mn )是动能的哈密顿
量,V 是用来描述中微子和物质向前相干相互作用的有效势,U ν 则是V 的n × n方块子矩阵,它相应于n个非相对论性的中微子。 考虑物质中的电子中微子νe 的演化。该物质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相应 的数密度为ne , np , nn 。描述这一相互作用的低能有效哈密顿量为 1 GF (N ) (+) (x) (x) + J (N )α (x)Jα HW = √ J (+)α (x)Jα 4 2 (3.13)
n
|να >=
i=1
Uαi |νi >
(3.9)
– 19 –
第三章 中微子基本理论
类似的,可以得到反中微子之间的味转化几率
n n ∗ Uαi Uβj < νj |νi (t) > |2 i=1 j =1
Pα ¯ = | < νβ |να (t) > | = | ¯β
(3.10)
在这里,Pα ¯α ¯ 表示反中微子να 到νβ 的转化几率。由(3.10)有Pβ ¯ = Pαβ ,该等 ¯β 式正好是CPT守恒的结果。特别的,Pα ¯α ¯ = Pαα 。
i
˜αi U ˜βi (L)exp(− i U 2E
L 0
µ2 i (x )dx |
(3.21)
关于中微子在不同类型物质中的振荡几率的讨论,可参见[54]。
3.1.4 中微子混合参数的整体拟合
各类中微子振荡实验给出了中微子的质量平方差和混合角。在太 阳和大气中微子实验中观测到了两个不同的振荡频率,这点为后来 的KamLAND,K2K以 及MINOS实 验 进 一 步 证 实 。LSND[55]实 验 表 明 可 能 存 在第三个质量差,但这点没有得到KARMEN等实验的证实[56]。MiniBooNE实 验[57]最近声称,在反中微子中有一些可能支持LSND效应的迹象,而在中微 子中却没有观测到振荡。两个中微子振荡频率意味着在振荡中至少需要三个
3.1.3 中微子在物质中的振荡
当中微子在物质中传播,同物质的相互作用会改变中微子的性质。例如中 微子的动量和能量。这些效应既可以是相干的,也可以是非相干的。对于中微 子和质子的非相干非弹性散射过程,其特征散射截面非常小: σ∼ G2 E 2 Fs ∼ 10−43 cm2 ( ) π M eV (3.11)
可以看出,取共振条件A = ∆m2 cos 2θ时,混合角取极大值,相应的中微子在 物质中的混合为最大混合,此时混合角为θm = 450 。这意味着在物质中中微子 味之间的混合可以被放大,即便真空中的混合角很小,也可以利用物质效应将 混合角变大,从而使振荡现象变得明显易于观察。这就是常说的MSW效应[6]。 同中微子在真空中的振荡类似,中微子在物质中绝热演化的振荡振幅可以 写为(忽略掉CP破坏) Pαβ |
这里的+和−分别对应着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情形,ne (x)是物质中电子的数 密度,通常随着中微子传播的轨道发生变化。例如,在地核它的值为Ve ∼ 10−13 eV,太阳中心为Ve ∼ 10−12 eV。由于中性流部分的贡献是对角的,它仅贡 献一个整体的相位不能被试验所观察到,故在演化方程中将其略去。
1
注意:等式(3.1)给出的是中微场之间的关系,当转换为中微子态的关系时会相差一个复
共轭
– 18 –
第三章 中微子基本理论
E 。进而可以得到中微子不同味的转化几率
n n ∗ Uαi Uβj < νj |νi (t) > |2 i=1 j =1 n
Pαβ = | < νβ |να (t) > | = | = δαβ − 4
n
|να (t) > = |νi (t) > = e
∗ Uαi |νi (t) >, i=1 −iEi t
|νi >
(3.4)
由于中微子质量很小,故是相对论性的。由此有 Ei =
2 p2 i + mi
p+
m2 i 2E
(3.5)
Ei 和mi 分别表示中微子质量本征态νi 的能量和质量。更加的,有Ei = pi = p =
– 20 –
第三章 中微子基本理论
费米流的具体形式为 J (+)α (x) = νe (x)γα (1 − γ5 )e(x) J (N )α (x) = νe (x)γα (1 − γ5 )νe (x) − e ¯(x)[γα (1 − γ5 ) − 4 sin2 θw γα ]e(x) +¯ p(x)[γα (1 − gA γ5 ) − 4 sin2 θW γα ]p(x) −n ¯ (x)γα (1 − gA γ5 )n(x) gA , gA 分别表示质子和中子的轴矢耦合系数。 对于带电流相互作用,它对中微子势能贡献的有效势为 Vc = √ 2GF ne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