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管理复习

社区管理复习

1.社区的基本含义:社区是一个由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居民以自强互助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以心理认同感为纽带、以满足同层次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性系统。

2. 相同地域、相互联系和社会互动是社区的三大基本要素。

3.社区体育的含义: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组织与活动的民间性和灵活性,活动范围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余暇性(需要占用较多的社会时间),较强的自由性和较弱的传习性,资源(主要是体育设施)的共享性和公共性,健身与娱乐一体化(低竞技性)。

5.社区体育的基本结构:从活动过程分析,社区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大基本要素:1)共同意识(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关系(社区成员及其人际关系)和社会感情(社区态度);(2)一定的(体育活动)地域(3)公共设施(服务设施)(4)体育活动(本身所包含的五个基本因素):①作为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的场地设施和必要的经费保障②作为体育活动主体的社区居民③作为服务体系的体育组织④实施体育服务的管理、指导人员⑤体育活动的内容、计划安排与组织方式8.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1)社区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2)社区体育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将明显提高(3)社区体育与单位体育相互交织的现象仍将存在(4)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将继续存在(5)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6)社区体育需求差异增大、管理与服务的难度也加大(7)老年人仍将是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8)社区类型的差异性,决定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1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行组织管理体制: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领导体系、协调体系、操作体系三大组成部分,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如下表,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由前三层组成,90年代后发展到了第四层)。

各体系、各层次具有各自的职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其中街道社区体协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主要的组织管理机构,体育活动点和体育辅导站是主要的活动性组织。

15.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要求(四个结合):政府参与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社区体育管理与社区体育服务相结合;社区体育服务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社区体育专业队伍服务与群众相互服务相结合。

19.社区体育管理的含义:社区体育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社区体育的目标而对社区体育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组织协调的综合活动。

社区体育管理包含着以下多层含义:(1)社区体育管理是为了实现社区体育目标而进行的一种资源调配和组织协调活动。

(2)社区体育管理要使有限的社区体育资源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3)社区体育管理是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通过对社区体育活动的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使社区体育高效、和谐、有序地运行。

21.社区体育管理的任务,要求与管理要点:任务:(1)制定社区体育工作计划:明确社区体育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社区体育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社区体育组织:为社区体育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3)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和开发社区体育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主要是指社区体育的“硬件”和“活件”(4)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站(点)的体育锻炼活动,以及经常性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

为此,还要组织体育活动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培训(5)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即加强社区体育“软件”建设要求:立足特定区域具体实际,因地制宜。

搞好单位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合作和协调。

培养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不断激励居民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注重社区体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以人为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

管理要点:妥善处理社区体育组织与体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充分发挥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作用。

加强居委会一级社区体育组织建设。

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社区体育活动经费。

以多种形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建立社区体育工作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2.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含义:社区体育活动点(亦称晨、晚体育锻炼点)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的群众自发组织,利用一定的场地设施和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松散性、区域性组织形式。

23.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基本特点:自发性:由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居民自发组织松散性:没有严格的组织,容易自生自灭归属异质性:虽然没有严格的组织,但其归属仍呈多元化25.社区体育活动点的主要管理工作:1)制定活动点管理办法2)做好活动点的注册登记工作3)抓好体育指导者的选拔培训工作4)组织各体育活动点之间的比赛交流5)为活动点解决场地、经费等实际困难6)搞好社区体育的宣传发动工作26.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7.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方式:义务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开展社会体育指导的有偿服务;开展经营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28.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具体职责:进行体育活动和各种身体练习的基础指导,使人们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科学锻炼进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专项运动技术指导,使人们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并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负责社会体育活动的保健指导、医务监督、安全管理等,并以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人们进行体育活动负责制定担任指导的活动点的体育活动计划负责有关体育健康咨询、体质测定与评价等工作不但要负责担任指导的活动点和俱乐部等的组织管理工作,而且要通过讲座、教学等活动,将自发锻炼的体育人口动员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开展体育宣传,发动尚未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对经营性和商业性体育设施进行指导和管理,包括健康管理、安全管理等36.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存在的问题:体育志愿者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尚未成为全社会的一项自觉性行动;相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服务,社会体育的志愿者活动还比较薄弱;体育志愿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7.我国社会体育志愿活动的发展和志愿者培养对策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志愿者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为不断优化和谐社会环境,弥补“有限政府”的职能空缺,必须从政策、资金、舆论、激励等多方面大力支持社会体育志愿者的组织建设与发展大力发展高等学校的社会体育志愿者群体。

高等学校是我国体育志愿者一个重要发祥地。

应发挥高校的组织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人才培训优势和硬件建设优势,通过高校将体育志愿者活动逐步推广,覆盖全社会。

建立和完善体育志愿者活动的法规制度。

体育志愿者行动属于非政府组织的群众自愿活动,这种性质的活动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的生存空间及发展力度不足,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以有效的保障。

建立和完善体育志愿者的激励机制。

要使体育志愿者行动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对志愿者的实际工作进行经常、有效的激励。

具体方式包括内在激励(获得心理满足感)和外在激励(刺激其荣誉感),调动积极性。

建立体育志愿活动的监督机制。

学习借鉴国际上建立公益机构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政府社会监督、环境约束和公益机构自律机制等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体育志愿活动监督机制,保证志愿者活动健康发展。

完善体育志愿者的培训体系。

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体育志愿者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了解体育志愿服务对象的性质、特点、方式及基本规律等,以便更好地为发展体育运动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

38.建立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体育的需求,服务体育发展大局,着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全民健身社会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着力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规模和水平,切实维护公民体育健身权益。

通过建立社会体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为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建设体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39.建立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面向全民;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3)立足基层,确保基本;4)统筹协调,因地制宜;5)强化激励,健全保障;6)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40.建设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的目标任务政府搭台,广泛动员,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引导社会投入,发挥社会功能,树立社会形象,展现社会体育志愿服务鲜明的体育特色;落实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社会体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保障健身权益,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服从建设体育强国大局,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40.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的保障措施制定科学的法规规划;完善多渠道的经费来源;维护志愿者队伍权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

42.我国社会(社区)体育经费筹集的基本方式:有计划地增加政府财政拨款;积极争取地方领导的重视支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争取专项补贴;加强经费管理,开源节流,扩大结转资金43.社会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经费的主要使用范围:组织社会体育活动;培训社会体育骨干;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宣传;进行社会体育科学研究。

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经费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在使用范围模糊不清上,而是表现在上述四个方面使用比例倚轻倚重上。

我们在社会体育经费使用上尚停留在组织活动层面且偏重于表面形式,而比较忽视对大众有效体育需求的引导与激发,缺乏充分发掘社会体育内在动力和内在价值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44.我国城乡居民体育经费的使用特点:体育消费层次停留在身体层面,精神性消费需求不足;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量和支出项目选择上差距明显;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观念与行为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45.提高社会体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基本方式:树立牢固的“成本观”,学会算账;加强计划性,强化“预算”约束;强化对经费使用情况的动态监督;优化经费和其他资源投入要素的配置;使经费的使用与筹集形成良性循环;抓好体育“特定事业”经费的使用。

46.我国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机遇:社区体育发展迅猛,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老年人体育需求加剧;民众体质有所下降,且呈逐趋年轻化倾向;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休闲体育逐步进入社区体育行列;人们价值观显著变化,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47.我国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与前景:老年体育市场需求与规模巨大,且具强盛的发展后劲;学龄前儿童体育消费额度将大大超过老年体育市场;社区其他居民的节假日体育消费不可小觑。

48.发展我国社区体育产业的若干思考:1)充分把握社区体育产业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