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这是一道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和公平的现实问题。
让学生理清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理论,理解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背景和时机,增加理解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加深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解,在工作中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就指出,我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0这一公认警戒线。
在那以后,情况并没有改善,基尼系数近年来进一步上升到0.45-0.50的高水平。
近来,有些人把收入差距的这种不正常的扩大,归因于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和中国领导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
他们说,市场化改革过分强调效率,导致贫富差别扩大和平等的受损;他们的具体主张,则是限制企业主、中高层经理人员、专业人员等“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对其课征高额累进税。
吴敬琏则认为,上述分析是缺乏根据的,据此提出的对策更存在方向性的问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占有统治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仍旧有广泛影响的平均主义思想提出的。
当时,平均主义不但在国有企业中造成消极影响,而且对农民和民营企业创业致富构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旗帜鲜明地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于拨乱反正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导致贫富悬殊的人们的逻辑,是把公平和效率对立起来,宣称平等和效率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负相关关系。
平等和效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一个巨大的权衡》一书中提出的。
然而奥肯在书中说得很清楚,他所考察的,是结果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机会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前者的确是负相关的,后者却不是负相关。
机会平等使有才能的人有动力、有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而机会不平等会抑制人们才能的发挥,因而对社会效率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平等,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那么,在当前的中国,过大的收入差距有多少是来自机会的不平等,又有多少是来自在机会平等前提下由各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不平等呢?许多证据表明,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在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的关系上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大众所切齿痛恨的,也正是这种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贫富分化。
而腐败和垄断,就是机会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腐败的具体数额往往难以直接度量。
南开大学的陈宗胜教授提供过一个间接的数据,即不计非法收入,1997年中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是0.42;计入偷税漏税、官员腐败和其他非法收入后,上升为0.49——二者之差为0.07。
0.07看似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很可能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据一些经济学家估算,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全国租金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率达30%左右。
虽然1992年以后,商品价格放开导致一部分租金消失,但信贷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级政府的影响;规模极大的土地批租权力掌握在各级政府官员手中;而且,行政部门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在世纪之交再度加强。
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几乎无处不在的寻租活动的温床。
因此,腐败活动猖獗的形势也就不可能得到扭转。
另一个使得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是某些垄断部门或垄断企业利用自己对市场或公共资源的垄断权力取得高额收入。
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各级政府曾在大约30个产业分别设置了程度不等的进入限制,部分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垄断性暴利。
虽然近十年来,中央政府一再重申大部分产业和市场领域要对私有企业开放,但实际进展并不顺利。
与此同时,某些企业拥有很大的市场权力,而当局的反垄断执法不力,甚至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
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这样明显的事实面前,把我国收入差别的严重扩大归因于市场化改革,显然是做错了诊断。
至于不是把缩小收入差别的文章做在铲除腐败、消除垄断上,而是做在限制合法收入上;不是把矛头对准贪官污吏、“红顶商人”等腐败分子,而是对准企业家、经理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则完全是开错了药方。
当然,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问题也应当认真对待。
我认为,在这方面马上可以做的,一是建立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最低收入保障;二是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
这都是目前国家财力完全能做到的。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因此,吴敬琏呼吁尽快把这两件事情办成。
资料来源:《财经》2006年第10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针对上述讨论,结合学习的相关理论回答以下问题。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解题思路: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
3.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4.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要求: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六章、第七章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及对策、效率与平等的相关内容,搞清基本内容;2.组成5――8人的学习小组完成本次作业,小组成员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讨论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资料占10%,网上实时讨论占20%,内容占70%;3.查找我国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相关资料;4.每个小组查找参考文献不得少于8篇,在提交作业时将文献名称、作者和发表的刊物或网站名称列表随答案一并提交;5.每个小组自定时间必须在网上实时讨论,互相交流,时间不得少于1.5小时;辅导教师网上实时指导;6.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形成小组意见,以小组组长的姓名(后附小组成员名单)提交;7.字数不少于800字。
1.效率与公平效率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率,效率提高意味着劳动时间的节约,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
效率和公平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关于公平与效率有些人将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似乎讲了效率就要牺牲公平,或者强调公平就要牺牲效率。
但我认为这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首先,从经济学基础理论上来看,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才是有效的,那些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更不用说垄断性市场),都会带来全社会的福利损失。
所以,如果我们将公平理解为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平,那么这种公平不但与效率是一致的,甚至还是效率的前提。
其次,从世界各国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实证数据来看,一些收入分配比较公平的国家(如北欧)的效率也较高;相反,一些收入分配极为不公平的国家(如拉美国家)效率也较低,公平与效率之间不存在简单的负相关关系。
2.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洛伦斯曲线是反映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条曲线。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奥肯定理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利用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
奥肯定理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3.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我同意吴敬琏的观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长期以来,人们都强调初次分配讲效率,而忽略了初次分配也存在公平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对于公平的理解问题。
对于公平,可以有两个层次的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机会均等或机会公平。
第二个层次的公平是分配结果的公平。
我国初次分配是否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呢?这是肯定的。
例如许多研究发现,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来源,是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但是,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不完全是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而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特定制度安排和不公平的初次分配所造成的。
我们要把“效率和公平”两者关系处理好,才能提高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4.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目前我国度量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5以上,已经进入世界上收入分配较不平等的国家的行列,在这样的情况下,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显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差距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按国际一般的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 为800—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而我国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二)行业收入差距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个老问题。
这其中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垄断经济造成了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铁路等行业,职工平均货币收入加实物分配等,明显高于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