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
“自恋”心理的形成与危害
“自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
“自恋”心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自我为中心,有自大自恋(自体自大不通俗啊)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就是全能的上帝。
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要求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教育方式不当可以引发孩子“自恋”,比如父母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癖产生的基础。
另外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也常常引发孩子的自恋倾向。
心理专家认为,自恋型人格患者在人际关系上的行为表现有:“心理边界模糊”、“无助与控制”、“专注与依赖”,其中,“心理边界模糊”是最基本的特征,心理边界是社会心理学概念,即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
生命初期时的婴儿是与母亲处于共生状态,此时的婴儿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与母亲的心理是融合的,没有心理边界,所谓“二合一状态”,不分你我,婴儿的所有一切都依赖母亲去完成。
以后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开始觉察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自己原来是独立的个体。
这个认识便是分离的开始,也是建立心理边界的开始。
在中国式注重亲情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父母很难与子女很好地分离,自我心理边界经常是模糊不清的,比如虽然孩子长大了,生活学习完全可以独立了,但是父母仍然担心孩子做不好,生活不好,过度地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包办孩子的饮食起居,监管孩子的学习,甚至规划孩子的未来,对孩子倾注他们所有的心血,以为这样做便是对孩子负责,便是母爱或父爱的表达。
(在很多的案例里,孩子都已经三岁了,还要抱着父母睡,这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失败与悲哀)
殊不知,正因为如此的边界模糊,父母也很自然地随意突破心理界限,闯入孩子的私人空间,不知不觉地在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粗暴干涉孩子自身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需求。
事实上,孩子在被照顾、被管理、被规划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怨恨情绪,并随之创造出各种方式来对抗。
“自恋”患者第二种行为表现为“无助与控制”:你若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会顽强的阻止你,他会用两个手段阻止你和他分开:一是无助与讨好;二是愤怒与纠缠。
前者可以叫做“软控制”,后者叫做“硬控制”,而这两条会让你放不下,走不掉。
若是一个自恋的人对你产生了情感专注,那可是你的不幸!因为,在自恋者的情感专注中,缺乏对客体(对象)的关爱和体恤,更缺乏对客体的独立价值的理解和尊重,因为自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只有依赖和自我满足。
“自恋”患者第三种行为表现为“专注与依赖”,实际上,对于“自恋”患者专注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依赖才是本质。
自恋者之所以专注于你,并不是他懂得忠诚,或者对你有责任心,感觉你特有魅力,更不一定是欣赏你,而是因为你就是他的“自体客体”——也就是他的母体,你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你就是他唯一的世界。
自然,你也就是他唯一可以依赖的对象了。
在“自恋”患者的“专注与依赖”行为表现中,“专注”只是幌子,“依赖”与无度的索取才是“目的”!
“自恋”对团体的危害
在人际关系中缺乏真心体察他人的能力和客观待人的态度。
总是根据自己的功利需要变换态度,自
恋者的内心充满自卑和对他人潜在的敌意,因而他总是在不断的设法寻求控制别人。
自恋者在与同僚和下属的关系中,表现出心性发展不良的另一面。
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但他不愿承认自己不能,因而转向羡慕和嫉妒那些比自己强的同僚和下属,表面上可能表现出的是对同僚的友情和对下属的关爱,但她的关爱并非完全是将别人视为一个完全的人来看待,更多是因为看到别人身上有许多能满足自己喜好的可被加以利用的资源。
所以他也有许多“酒肉朋友”,但他没有恬淡如水的至交。
他的下属在他的“亲切关怀”之下,被严格要求按他所设计的模样去发展和塑造,下属成为他满足自己缺憾的工具,集体的一切成绩和功劳“理所应当”的归他所有。
造成团队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
“自恋”患者对企业的危害
人格健全的人承认自我的价值,尽管在生活中我们可能被情感困难所围绕,但我们仍拥有一个可靠的自我。
而自恋者只要权利的索取、权力的释放,缺乏对整体和谐的感受和能力,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分子。
为了满足私欲,会不惜损害企业、广大员工的利益;若是处在企业领导岗位,会在自己的领域内极端专权,容不得不同声音存在,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不加考虑的给予蔑视。
为显己能,无视客观规律,使企业不断亏损,严重的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濒临破产。
由于他错误的管理运作模式使企业陷入困境时,“自恋”患者会以花言巧语和推诿转嫁等态度来为自己的错误做不负责任的辩解。
自恋者好象从来没吃饱奶的孩子一样,无休止的追求赞扬和认可,所以对工作常在精益求精的幌子之下作强迫性的完善,尤其注重表面文章,往往给人以有政绩和能干的假象。
“自恋”患者治疗方法:
心理诊治没有灵丹妙药,心理医生可以为病人找到心理症结,真正的矫治还靠患者一起来配合心理咨询师。
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正确指导,让自己获得新生。
自恋患者唯一出路是必须自我成长,在心理上完成与母体的分离,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
结论:善良的人自爱,也能推己及人,体谅他人,像爱自己一样爱着别人。
邪恶的人“自恋”,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是人,而别人都是物。
看自己用望远镜,看他人用放大镜。
他拒绝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他就去找替罪羊,为他错误行为“买单”。
人生一世,若为捍卫真理而死,死得其所,可歌;为爱而死,值得敬佩,可泣;生老病死,也是正常,天灾车祸,实属无奈,但若是死于自私和无知,那就是一种耻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