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版画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儿童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手工和绘画的综合体,对儿童动手动脑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它课业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儿童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绘画、手工制作于一体,其灵活的构图、淳朴的用色与儿童稚趣十足的美感特点极为契合。
通过版画的学习,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勤动脑、巧动手的习惯。
中国八十年代初成立了中国少年儿童版画学会,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儿童版画活动组织。
国家教委在90年开始实施的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增设了版画课。
因此,儿童版画逐步在校园兴起,被人们熟悉起来。
一、儿童版画教育的理论基础
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出台和实施,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及评价体系作了全面的改革。
儿童版画教学,由于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学习方式,在新《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不但不会削弱,甚至会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儿童版画教学相对现行的新《标准》在许多地方可体现出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在多方面可以找到它们的交融点和生命力。
版画的创作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是一门图画和手工的综合课程。
儿童时期,臂力较弱,手腕和手指的配合还欠精确,感觉比较笼统,概念模糊,往往会形成画、刻、印全过程中很多偶然效果,正是这些偶然的因素使得儿童版画产生一种天真稚拙、纯朴自然的童趣,这是成人版画和其它画种都难以得到的。
二、儿童版画的教育意义
利用各种“版”的这种媒介形式,表达儿童的思想感情。
版画的复数性,一版多印这就是版画的复数性。
由于这一特点,所以便于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同时参加异地展览、送亲友、同学、在家里和公共场所悬挂。
这些作品都是以原作的形式出现的。
版画的制作必须使作者自画、自刻、自印这三个过程来完成,学生易于产生兴趣,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眼、手、脑这三者的协调性,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版画是画和操作的结合物,带有一定的手工性,学生更愿意参与,通过制作版画作品来展示小作者的劳动智慧和他们不锻炼技巧的坚韧精神,这些
都是通过整个的创作过程体现出来的。
最后意外的印刷效果,学生刻制时有一种乐趣,一旦印出来,学生会更加兴奋,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的创作信心,是他们创作版画的兴趣更浓。
三、儿童版画制作具有游线性。
有理论家说,艺术起源于游戏。
而这儿童版画的制作,从行为学上的确可以定位于游戏。
儿童天性就喜欢做游戏,但必须源于兴趣。
喜欢堆砌泥房的小手,将来很可能是建筑师的手;爱到处涂抹的小手,在将来就可能握上画笔。
所以,我们在启动了儿童刻划的兴趣后,就要将他们引导进入版画的制作快乐之中,这当然应当从最简单的粉印版画做起。
需要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在引导儿童学版画的过程中,能像成人作版画那样,严格遵循各细节。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尤为重要,版画的制作过程,工具材料简单,制作方法简便,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特殊效果的表现方法也极大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动和求知欲、独特的作品效果增强儿童版画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对版画保持了持久的兴趣。
儿童版画教育在世界各地早已得到各国儿童美术教育家的重视,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设版画课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设版画课。
如前苏联、保加利亚、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儿童版画教育都很有特点。
被誉为“版画之国”的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版画教育,把儿童版画列为小学必修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彩。
动脑、动手,开拓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社会收益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