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
教育的发达就是一个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就是一个国家的落伍。
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这种由国家机制保障、全体国民趋之若鹜的应试教育,深深误导了中国家长的教子观念,误导了广大学生的成才观念。
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挟持了老师,误导了家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层层加压,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齐心协力为考分拼命。
这种局面愈演愈烈,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目前,中国的教育最缺的不是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转变教育理念,要先从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切入!第一,应试教育导致道德教育虚化人才,无非是“德”与“能”的统一,缺一不可。
古今中外,一切贤达有识之士无一不把“立德”作为树人的首要准则。
德育的核心是建立价值体系。
没有价值体系的人,就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没有行为标准的人,他的行为模式会非常紊乱。
有人批评现在的年轻一代“百无禁忌”,就是说他们的价值体系已经乱套。
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孩子可以成为功能强大的“机器”,或者是成为马戏团里一只技能高超的“动物”,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这就是“教育”和“驯兽”的不同。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器”。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成“小器”靠的是知识,成“中器”靠的是能力,成“大器”靠的是品德。
但是,应试教育的体制认可的却是“分数才是硬道理”,于是,从家长到校长,从学生到老师,都瞪圆了双眼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一俊遮百丑,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哪个家长真正把培养孩子的品德放在第一位?于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弱化、虚化,甚至基本上只是个幌子而已。
因为,每年高考,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因成绩差而落榜,有几个是因为品德差而落榜?人们无力改变这种高考录取机制,那就只能适应这种机制——学生,家长、老师,齐心协力为分数而战。
因为品德教育对于升学率没有实际作用,于是,现在学校也很少研究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往往用知识教育的方法来培养品德,因而效果不佳。
我们的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课,期末自然也有思想品德课的考试。
试问,思想品德课的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有关系吗?思想品德课考试成绩好,是因为学生死记硬背了教科书上万口一辞的套话空话,只会说套话空话的人也许将来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的庸才和应声虫!真正的德育是培养人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真正的德育方式应该在“自然活动”中进行,应让孩子在自然的日常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验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做什么会受到尊重,做什么会受到鄙视……通过这些体验,通过这些心灵上的氤氲化生的过程,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才能逐渐形成。
德育只靠口耳相传的知识讲授肯定是不够的,它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进行道德熏陶、道德体验、道德感悟和道德实践。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文化熏陶中、感情体验中,经过反复的思考后摇摇晃晃地树立起来的。
不是熟记了《思想品德》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能树立起来的。
而我们的应试教育无暇研究这些,因为它不能转换成升学考试的分数。
中国实施应试教育30多年来,国民的学历提高了,知识水平提高了,经济实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水平提高了吗?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应试教育培养的不少人不缺知识,不缺学历,但缺德!前段时间,有人在网络上发文惊呼:“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虽为过激之词,但它反映的我们民族道德水平的滑坡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第二,应试教育导致青少年一代理想视野狭窄高度竞争的应试,使学校和家庭把目光完全聚焦在孩子的升学考试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孩子人生终极目标的引领。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忙碌的老师,辛苦的家长,也只能急功近利,且顾眼前,缺少大视野,大气度和高境界。
思想狭隘的学校、家长,也只能用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娶好老婆、找好工作、升官发财去刺激孩子的欲望。
有无数的家长经常告诉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的孩子难免狭隘自私、只顾自己,缺少高尚的思想境界,只有一点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
有几个老师或家长会教育孩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存心君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和书院教育尚且教育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了今天,人们却只教育孩子为学历、职称、金钱而奋斗。
人们恨不得在孩子的背上刺上“发家致富”,刺上“升官发财”,再也不会刺上“精忠报国”了!因为,应试教育的逼迫,使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已经没有岳母的思想境界了。
中国的孩子们可以在各类的国际大赛中(比如奥数)拿到金牌银牌,但我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却像钱学森担心的那样,一直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为了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孩子们从小是为考分而奋斗;长大后是为学历、学位、职称而奋斗,而不是为了真理而奋斗。
团中央《关于青少年学习与生活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中学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首先看重的是待遇和工作条件,其次是稳定、有保障。
很显然,是我们的教育造成了我们的国家庸俗之吏日渐其多,豪杰之士日渐其少。
中华民族正无可奈何地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下一代走向平庸……为什么我们的大学里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天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他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学,考名牌大学,那就是他们最高的理想了,那么一考上大学,他们就没有理想了,就失去自我了,就迷茫了。
许多家长和老师也明白,孩子今天学的知识,很可能他们一辈子都用不上,但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逼着孩子去学。
现在,从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已经走出了大批一生只会不断为学历、职称和职位而奋斗的人,他们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搞明白,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无法真正体验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所带给自己的那种自我实现的成功感。
这可能就是应试教育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的深层原因。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大学斗争为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在这种小家子气的教育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胸怀广阔、志向高远的人物。
现在的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终生追求的东西,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怎样的人才会更幸福、更快乐,生命才会更精彩,更有价值。
当一个人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就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
面临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有识之士忧心如焚,痛心疾首。
他们慨叹:中国青年一代那种大声疾呼、为民请命的气概哪去了?那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责任感哪去了?那种“担负起民族的兴亡”的历史使命感哪去了?人们担心,中国的教育如此发展下去,学生从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这恐怕不仅培养不出民族英雄,社会精英和学术大师,就连“开明绅士”也培养不出来了!可悲!可叹!可怕!可忧!第三,应试教育妨碍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真正的智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智慧,启发思维,培养思维方式。
特别是文科教育,思想性更明显,它教的是思想,是思维方式,是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回答,是生活的态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也是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
其实也是创造力,是社会的活力。
这些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但我们的应试教育,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需要全国的同龄孩子们在模式基本相同的学校里,开设基本相同的课程,使用基本相同的教材,接受基本相同的教法,做着基本相同的练习题,使用模式基本相同的试卷进行考试,使用基本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即使那些论述题、简答题,也有明确而具体的评分标准,要按照给定的“答案要点”分条给分,弯弯的月亮只能象小船,象香蕉就是错的,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引进死胡同。
逼得绝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在答题时先要揣摩好命题者的心思。
即使是那些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特色的写作,也在评卷老师深层意识里暗藏着“主题”“思想”“意义”方面的标准。
我们说,用统一的标准在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器件是好器件,用统一的标准去塑造人才绝不是好办法!用一个模子塑造出统一标准的人,那只是对人性的扼杀,绝不是教育!教育最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考、比较、辨别的能力。
但是应试教育要做的恰恰相反,它就是要掐灭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究勇气,就是要学生相信“标准答案”的绝对正确。
——因为按那上面说的去回答就可以得高分,否则就生死难卜,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当儿戏。
所以,应试教育的第一大功效,就是尽量把所有的学生教化成一个脑袋。
既然别人已经代替我思考了,我还需要有思想吗?既然结论和观点都是现成的,而且还是被规定为唯一的,还用得着我去思考吗?这样的教育培养的只能是思想的懒汉。
应试教育到底是在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还是泯灭个性、扼杀创新?答案不言而喻。
这一教化结果大多时候是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来实现的。
第四,应试教育打击了多数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的能力的催化剂,自信心能将人的一切能力都调动起来,将人的积极性调动到最佳状态。
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没有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很难在社会上开创自己的事业。
只有充分自信的孩子,才更容易登上成功的顶峰。
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往往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挑战;反之,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自信,就往往在一事当前,退缩,畏惧,胆怯,悲观,被动,犹豫不决,心灰意冷,不善与人交际。
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应试教育,只能使个别“尖子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得到强化。
而这种应试教育制度很容易使多数成绩不拔尖的孩子产生“我不如别人”的自我意识。
多数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往往会形成“我不是人才”的消极信念和自卑心理,从而长久抑制他们的潜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他们一生平庸。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制度面前,多数家长和老师,也无法摆脱以考试分数来评判学生优劣的观念。
按照考试成绩排队,已经是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普遍做法。
从小学一直排到高中毕业,时间长达12年之久!在这种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孩子永远是少数,受到打击的孩子永远是多数。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采用“金字塔”式的排名方式,第一名在塔尖,二、三名在第二行,四、五、六名在第三行,七、八、九、十名在第四行……以此类推,排成一个金字塔状,并把它贴在教室里。
这就把成绩排名“鼓励少数、打击多数”的作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
这些多数孩子基本上都遭受过老师或家长的“语言暴力”的伤害:人家能,你为什么不能?你笨蛋!你垃圾!作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学生,经受这种长达12年之久的打击和伤害,他的自信心很难不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