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语文作业严重呈现出“机械呆板,负担沉重”的操作模式。
从现状看,语文作业存在着以下问题:机械抄写多,要求一刀切,内容重复,枯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
这使得部分学生产生马虎敷衍,草草了事的想法。
把作业看作负担,这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乃至健康的心理。
一、趣味性的语文作业
对有些故事情节较强或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布置作业时,不妨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文内容,排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结合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内化语言。
高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程度地提高,我们可以七嘴八舌地评价文章中的人物、情节、文字,不管评价是否准确都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表述出来,就是一种成功。
二、实践性的语文作业
(1)观察性作业。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美好的、奇妙的,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新鲜事物,用他们双眼和心灵去体会这个世界,或用语言或用文字写成日记形式,可增强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力,培养他们的爱心。
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探讨
摘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
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使作业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让学生去承受,而要让学生
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积极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
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身
心不同,作业的形式也因人而异。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巧妙地设置丰富多
彩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形式,运用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读一读,课前查阅资
料、历史背景等,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的生活化作业。
作业设计力求
体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既
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
情趣盎然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多样化的课外作业,不但能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而且能改变作业的“高耗低效”现象,取得作业的最佳效果,从而减轻学生的
负担,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布置数量的个性化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数量在方法上要多样化。
教师规定数量。
教师为使学生形成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要完成一定的作业数量。
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规定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至少10页,这样就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自定数量。
对作业的数量,教师不作统一规定,让学生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数量。
如,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流利,没必要强求学生读五遍或十遍,可让学生在数量上自主选择,可以读两遍,也可以读五遍,只要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就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完成时间的个性化
现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大部分都相同,其实应该使学生完成作业
的时间多样化。
即时性作业。
要求学生在当天就要完成作业。
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后,让学生回家背诵文中的好段落,使课堂上的内容得到及时的巩固。
短时性作业。
要求学生在双休日或一周内完成作业。
可以让学生在双休日写日记,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写作素材,这样学生的日一记就会言之有物。
长时性作业。
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教师不作统一规定,只定下限,给学生一个较为充裕的时间完成作业,可以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使学生有一个自己安排的较长的过程。
如让学生在一学期时间内阅读几本课外书,看完一本向学习委员登记,学期结束进行统计。
三、作业内容的个性化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作业的内容要多样化,既要有基础作业,又要有综合作业,还要有提高作业。
要让作业的内容具有阶梯性,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相应难度的课外作业,减轻学生作业的压力。
这种作业,比较好地体现了“自主性、分层性、实践性、适量性’,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这样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作业形式的个性化
生动活泼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学生作业的欲望,应当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以吸引自制力尚处于薄弱阶段的小学生,使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每一项作业,而不会把作业当作一种负担。
可以设计以下三种形式:
口头作业。
口头作业指说、读、背的作业。
让学生说说故事、读读课文并录
音、背诵精美篇章等,主要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
能力。
视听作业。
新课程提示我们学习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不应囿于窄小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应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教师可布置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与电影、欣赏大自然、阅读课外书等,从丰富多样的信息中汲取营养,增长见识。
动手操作作业。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也强调安
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操作作业以“动”为主线,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力开发与操作、游戏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它包括下面几种形式:
1、画。
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即使绘画水平差的学生,也喜欢用画来表现周围的事物和潜意识的东西。
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学生乐意接受,无疑会起好的效果。
在学习《大海睡了》之后,可布置学生根据书中的插图和课文内容,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一幅画。
通过动手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创造力。
2、做。
学生好奇心强,在学习完有些课文后,指导学生动手做一做,运用课上介绍的方法,在实践中观察事物的变化,从而获取更形象的知识,并且在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完《乌鸦喝水》一文后,让学生回家做一个实验,弄懂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并且想想有没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学生肯定会去兴致盎然地做实验,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演。
演即表演。
对于一些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适合表演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调动全部的情感演一演课本剧,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演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4、搜集。
小学生阅读的面不广,阅读的能力差。
他们的课外阅读没有自觉性,往往只凭兴趣,看过即忘,没有用心地去记,去积累信息。
因此要向学生推荐读物,布置他们搜集资料。
如教学《松鼠的尾巴》之后,布置学生看注音版的《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动
物卷)《动脑筋爷爷》《有趣的动物》《动物故事》等课外书,了解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
通过看课外书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丰富了知识,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趣味型作业,唤起作业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昀大动力。
作业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完成。
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可以顺水推舟,让孩子在活动中发现作业的乐趣,积蓄起作业的热情。
例如,国庆节前夕,我没有布置任何书面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自己昀想做的作业,但回校时要把结果给大家展示展示。
“哇!”教室里一片沸腾,个个兴奋不已。
返校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检查”这项“特殊作业”,检查结果让我庆幸这次作业的异想天开:许多爱好旅游的同学去游览了杭州西湖、苏州园林、镇江金山等名胜古迹,那绘声绘色的描述使人身临其境;一个喜欢多才多艺的女孩参加了少儿才艺大赛,虽没有夺冠但胆量得到了锻炼,她的当场表演搏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一个很不喜欢学习语文的男孩,精心制作了一张贺卡送给我,那发自内心的祝福让我和大家感动了好久好久;还有一些爱看课外书的同学,竟然看了好几本名著简本,写下了洋洋千言读书笔记……一份份“特殊作业”,让我看到了同学们丰富的感悟与创造力,优异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喜闻乐见,完成起来真是一种享受,难怪会倍受学生喜爱。
二、合作型作业,培养团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