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复苏新进展95346

心肺复苏新进展95346


非心脏病变 阻塞性肺疾患、大块或大量肺栓塞(静 脉栓塞 、气栓 、脂 肪栓)、各种 原因 的 窒息等
08.08.2020
12
PUMC Hospital
再灌注时的氧反常
e
黄嘌呤、次黄嘌呤 黄嘌呤脱氧e 氢化酶
还烟原酰烟嘌酰呤嘌二呤核二苷核酸苷酸
e
O2-, H2O2, OHO2
裂解细胞膜 分解蛋白质 降解DNA
抑制滑面内质网重吸收钙 增强花生四烯酸代谢 裂解腺粒体和溶酶体
08.08.2020
13
PUMC Hospital
• 再灌注损伤
08.08.2020
11
PUMC Hospital
再灌注时的钙离子反常
• 正常时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比是1:10000, 无氧缺血时,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比变为10: 1
• 激活磷脂酶A2 –膜磷脂降解,细胞膜完整性破坏 –产生花生四烯酸等生物活性物质
• 使血小板激活 • 干扰很多酶的功能,破坏内环境稳定 • 游离钙使脑血管痉挛
心脏骤停
未预料的停搏
刚刚的停搏
08.08.2020
6
PUMC Hospital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
古老复苏法:
• 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因素:加温法(持续到19 世纪)
• 死亡相当于睡眠状态:唤醒法(持续到20世纪) • 溺水是由于吸入水太多:震荡法和倒灌法(18世纪) • 荷兰18世纪抢救方法(1774)
钙离子内流 氧游离基 前列腺素 再灌注损伤
心肌收缩力下降 舒张期张力上升 心肌不均匀收缩
外周血管痉挛 血液粘滞度增加
红细胞壁僵硬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08.08.2020
15
PUMC Hospital
其他再灌注损害因素
• 细胞水肿 • 细胞酸中毒 • 白细胞损害
08.08.2020
16
PUMC Hospital
心肺复苏术
08.08.2020
19
PUMC Hospital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心脏病变 冠心病,心肌梗死,尤伴有休克、肺水 肿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它为左心 功能衰竭、心律失常、不稳定心绞痛 等 心肌炎、心肌病
风心病及各种心瓣膜病
先心病如法乐氏四联症、艾森曼格综 合征及先天性传导障碍 严重心律失常如恶性室早、室速、室 颤、长 Q-T 综合征 细菌性心内膜炎 心脏肿瘤如左心房球形血栓及粘液 瘤、大动脉瘤破裂
心肺复苏新进展
010-65295301 13601262164 yxz@
PUMC Hospital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多大? 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无必要? 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 按压次数究竟有多大影响? 现有一线药物的作用究竟如何? 脑复苏怎么办?
08.08.2020
2
PUMC Hospital
08.08.2020
3
PUMC Hospital
心跳骤停的定义
• 心跳骤停的定义,而从不同的临床角度出发,心跳 骤停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

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
心跳骤停。

美国AHA为冠心病患者心跳骤停所作的定义是:冠
心病发病后1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脏骤停。

Cecil 内科学第十六版则规定:任何心脏病患者
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
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08.08.2020
4
PUMC Hospital
死亡
• 临床死亡
– 标志——呼吸心搏停止 – 特点——可逆
• 生物学死亡
– 标志——脑死亡 – 特点——不可逆
• 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
08.08.2020
5
PUMC Hospital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钙离子内流 氧游离基 前列腺素 再灌注损伤
结果
• 生物膜上酶活性丧失 • 弥漫性脑损伤 • 舒张期心肌张力增加 • 核糖小体变性 蛋白
质生物合成障碍
• ARDS • 肾缺血损伤,导致不可
逆性肾衰
08.08.2020
14
PUMC HospitalBiblioteka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脑循环中断: •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 20-30秒—— 脑电活动消失 •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 6小时—— 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08.08.2020
18
PUMC Hospital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 大脑-----4-6分钟 • 小脑-----10-15分钟 • 延髓-----20-25分钟 •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 肝细胞-----1-2小时 • 肺组织-----大于2小时
08.08.2020
17
PUMC Hospital
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
心肺复苏研究内容
复苏学又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 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 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 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 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加温
清除吞入或吸入的水
刺激法
风箱吹气法
08.08.2020
7
PUMC Hospital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
• 现代CPCR: 产生与描述阶段
–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 –1956年-----电除颤(Zoll)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Safar)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uwenhoven) –1966年-----定义了CPR(美国科学院)
08.08.2020
8
PUMC Hospital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
• 现代CPCR: 应用阶段(60年代)
–广泛采用阶段(70年代)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
初),产生胸泵学说及辅助方法,药 物治疗,脑复苏 –价格与效益评价阶段(近十年)
08.08.2020
9
PUMC Hospital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心跳停止 组织缺血缺氧 组织内腺苷、乳酸、CO2、H+
血管阻力 心输出量
08.08.2020
10
PUMC Hospital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血流停滞
– 氧游离基清除障碍 – 钙离子代谢异常 – 前列腺素产生失衡 – 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 – 红细胞变形、血小板、粒细胞凝聚、纤维蛋白原凝聚 – 脑灌注功能丧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