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模因论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论模因论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论模因论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其对模因的复制阶段、模仿第一性以及传播方式的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本文依据模因论这一理论,着重对大学英语课堂模因式教学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模因;模因教学;复制;传播;模仿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meme) -词最早是由英国牛津大学Richard Dawkins(1976)在著作TheSelfish Cene -书中提出的。

模因论告诉我们:模因以模仿为基础;模因是信息传递的单位;模因会像病毒那样到处传染;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驱动力。

自从模因论产生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用模因论解释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对模因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自2005年来,模因与语言界面之间的研究在国内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

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

本文主要利用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来启发语言教学,试图从宏观上为大学英语课堂提出一个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教学规律。

一、模因复制阶段与模因教学一般说来,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

首先,同化阶段指成功的模因应该能“传染”它的宿主,进入宿主的记忆里?在此阶段,模因的同化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或经过观察外部现象,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

第二,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理解和接受?实际上,依据这两个条件要求实施到大学英语模因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英语材料符合以下两个条件:(l)真实合理性。

语言信息真实、合理,人们才乐于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囚。

(2)时尚权威性:语言信息越具时代气息、越时髦新潮就越容易得到传播。

人们更易于接受他们所喜爱的人的影响和劝导,更倾向于同意他们所喜爱的人的观点,因此人们愿意模仿拥有权威、名望、魅力的人,从而使他们所拥有的模因得到传播(陈琳霞、何自然,2006)。

符合了这两个条件,这些语言材料就能够被理解和接受,更容易感染新的个体,进入新的个体记忆中,成为成功的模因。

其次,模因复制的第二阶段是记忆阶段,指模囚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

模因在记忆里停留的时间越久,通过感染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越多。

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只有少数模因能够存活下来?依据记忆阶段的特点,我们在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分组记忆。

分组记忆是人类记忆无所不在的特征,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如果将信息分成有意义的组,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摄取量,而且有助于保持记忆。

一个组是一个记忆组织的单位,这样在英语教学中可利用分组高效地记忆单词和词组。

(2)情景记忆。

学习者通过情景记忆系统,即事件知识储存,记忆那些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里发生的特定事件。

模因信息以映像——空间储存进行编码。

一般来说映像系统比言语系统更不容易遗忘。

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已有的知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该话题,促使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巩固记忆。

(3)反复记忆。

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要看某个观点是不是很重要,重复的频率有多少。

不少学习范式表明,反复是记忆的重要保证之一,因此我们传统的背诵教学不应放弃,而应提倡,通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地背诵,模因在宿主的大脑记忆中停留的时间会更长。

但是,这种背诵也不是无原则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遵循不断反复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学生通过反复模仿、操练、交流来构建知识系统,以提高记忆和延长模因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

再次,模因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必须有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称为“表达”。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

在宿主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中提取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有时宿主直接复制语言模因来表达,事实上,大量的背诵材料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这就需要宿主进行创新地复制语言模因来表达。

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主动通过提取自身记忆的语言模因材料,直接或创新地复制语言模因,尝试输出自己的思想,例如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如课文短剧改编表演、即兴演讲、讲故事等等,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复制自身储存的语言模因,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最后,传播阶段就是模囚的传输,它通常需要借助于具有看得见的载体和媒介来传输。

常用的载体有声音、文本、照片、工艺品、CD-ROM等等。

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或被复制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

因此,模因的传播十分重要。

而此阶段着重体现模因借助各种载体扩大传播范围,是对表达阶段的延扩。

这一阶段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语言工具,传输自己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语言模因,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深刻而保持语言模因的长久性,提高其英语语言的产出能力。

二、模因的模仿第一性与模因教学布莱克摩指出,模仿是人类自然而然拥有的一种能力,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相互模仿,人的一生就是模仿的一生,并强调模仿对模因传递的重要意义,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它以这种模仿方式从一个人身卜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那它就是模因,模仿是一种复制或拷贝行为,正是模仿才决定了模因是一种复制囚子,并赋之以复制力量。

模因的复制传播是靠模仿完成的,启示我们可以采用模仿应用到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

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模仿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只有通过模仿才能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进行原始的语言积累,也就是储存模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就能随意地提取这些模因,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模因的模仿可分为下面几种形式:(l)完全性模仿。

它指一个文本的物理性复制和心理复制,其特征是把文本以“原原本本”的方式在内心中完全复制下来。

英语教学中强调背诵的输入形式正是这种完全性复制。

熟背的材料能在大脑中复制出来应用千言语交际,稳定的语言模囚储存于大脑里随时都有可能被激活。

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要重视词汇、句型、篇章多形式、多梯度、多维度的听读输入和复现,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而且在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存在“适者生存”的现象,成功的模因应具有保真性、多产性和长寿性,那么在这过程中就要求教师精心选择输入材料,提高复制成功率。

当一些模因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时,会很快在社会中得到复制和传播,那么这种模因的生命力就会强,它的持久性也高一些。

所以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选择难度适当、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在日常乍活中常用的、实用性强的学习材料,这样的输入材料更易于学生模仿,提高复制成功率。

(2)再现式模仿。

模仿物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被模仿物,但它并不完全等于被模仿物。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组合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

再现式模仿是对所学信息和语言进行重组、加工和内化。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设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操练就是这种形式。

如要求学生在核心词汇或句子结构层面上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包括遣词造句、选择替换、复述、仿写、缩写等形式;要求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听一段对话,然后模仿对话,根据所给情景编一段新的对话,并与搭档进行表演;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老师给一段文本或影音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进行求职面试、电话预约、预定房间、存钱等活动;此外,在课余,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模仿地道的英语材料,比如说欧美流行歌曲,鼓励学生经常翻阅或背诵一些优秀的句、段及篇章,并多加模仿运用等。

(3)创新性模仿。

模仿行为的实施过程往往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聪慧”隐藏其中,模仿甚至是一种创新( Blackmore.1999)。

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异就是创新性模仿。

在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新学的语言和结构就是创新性模仿,使语言表达贴切、得体,增强模因的适应生命力。

三、模因的传播形式与模因教学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模因传播大致来说有两种主要方式:模因基因型传播和模因表现型传播。

根据这两种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在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首先,模囚基因型传播也就是在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即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

其大致有两种形式:第一,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这类信息可以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第二,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递,这类信息在传播复制过程中尽管出现信息变异,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内容本身并无变化。

根据这一特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对固定词句的储存和对语言形式的时代敏感,即我们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引用和借用现有的语言形式,如各种引文、口号、名言警句等。

其次,模因表现型传播也就是在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即这种类型的模囚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

这种传播方式有三种嫁接形式:第一,同音异义横向嫁接,这类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情况下,以同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第二,同形联想嫁接,形式没有变化,但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第三,同构异义横向嫁接,指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内容变了,为另外的词语所取代。

那么在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音异义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同构异义嫁接等传播形式,在信息和文化交流中掌握对语言的举一反三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具体的生活场景和语境来灵活运用语言,体现出语言运用的信息和文化交际性。

综上所述,模因的传播形式启发了我们在模因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的语言形式套用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以不同的方法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要教会他们仿照地道的表达形式与别人交际交流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

我们认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

在模因论指导下,对过去一些丢弃了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要重新做出评价,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

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不能与模因理论相违背,而应该根据模因的复制阶段,模因的传播形式以及模仿第一性的特点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模因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