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徐培熊云明九江学院旅游学院
【摘要】体育旅游是当今旅游消费的新热点。

本文探讨了体育旅游的含义及特点,分析了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实现我国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为丰富多彩的旅游方式,作为一种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愉悦身心的休闲方式,体育旅游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和参与,成为当前旅游消费的一个新热点。

一、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国体育旅游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

自1994年后,我国的体育旅游发展步入正轨,旅游收入以每年30%—40%的速度高速增长。

进入21世纪,我国体育旅游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更多国民的积极响应,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体育旅游项目以及组织运营方式与国际接轨,由此,我国体育旅游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凭借各地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旅游活动,云南热带雨林、长江三峡、新疆戈壁、青藏高原、东北雪地、内蒙草原,都是开展体育旅游的绝佳场所,而民间传统习俗及各民族特色文化为内涵的体育文化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体验游、那达慕草原节感受游等也是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方式。

其次,中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居民对体育旅游的热情。

随着诸如奥运会、亚
运会等世界型赛事在我国成功举办,居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他们对体育旅游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

最后,政府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使他们能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来。

国家旅游局的一项调查数字显示,目前国内旅游者中以健身、康复、休闲旅游为目的的旅游人数已占总人数的75%。

以滑雪为例,我国已建成的滑雪场近200家,滑雪人数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万余人发展到现在的千万人次。

虽然我国体育旅游具备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由于我国的体育旅游虽已跨越初级阶段,但整体发展还相对迟缓,难以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

突出表现在体育旅游设施与服务不完善、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内容陈旧且缺乏生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

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影响到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表现为我国的体育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性的经济效应。

除此以外,在管理机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安全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不力。

首先,体育旅游产品简单、活动方式落后、线路单一。

第二,体育旅游的基本设施不够完善。

体育旅游的开展需提供一定的运动器材设施,水上运动、冰雪运动、蹦极运动等都必须配备相
应的运动设施。

设施是否完善、装备是否齐全,这是许多体育旅游项目开展的必备条件,但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

第三,体育旅游的开展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目前有些体育旅游项目,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如登山探险者给洁净的珠峰制造的垃圾竟达600余吨,汽车拉力赛产生的大量尾气造成了当地空气的污染,等等,如不及时纠正势必制约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体育旅游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缺少体育旅游市场的研发与管理人才是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问题,这类人才还须同时熟悉旅游业与体育业发展的动作规律。

最后,体育旅游应当有专门的机构来指导并规范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但体育旅游业有效管理机制的缺失是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

有数据显示,目前与体育相关的旅游和旅行市场每年的价值达1180亿美元,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创造的价值占旅游总收入的25%。

相比之下,国内体育旅游只占旅游业年产值的5%。

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最强的瑞士,仅仅依靠滑雪旅游一项每年创汇70亿美元,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已达到500亿美元。

经验表明,没有一套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中国的体育旅游难以形成气候。

二、发展体育旅游的几点建议1.体育、旅游产业应当相互融合。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均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才新兴起来的产业,旅游产
业的发展要较体育产业成熟。

体育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也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注入了新鲜元素,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9年度接待旅游总人数1.67亿人次,同比增长14.5%,据预测,后奥运会时期的中国旅游业受益至少持续10年。

目前,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以及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没有真正融合、合作,往往各取所用。

因此,两大部门及两大产业当相互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及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向市场提供吸引游客的体育产品,推动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做好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在开发时,应结合当地体育旅游资源,根据不同市场细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

(1)体育观战类。

这一类消费群是体育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应根据其观赛之余去休闲旅游的心理,为其准备多种休闲旅游项目扩大市场,刺激消费。

(2)休闲健身类。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市场的人数呈逐年增长之势。

这一类属大众消费人群,经营者应设计中低价位的体育旅游产品以满足大众需求。

(3)刺激探险类。

这一类客源追求刺激,爱冒险,喜挑战,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刺激这一人群的参与欲望。

(4)竞技类。

这一类市场较小,但随着国民对体育竞技意识的增强,参与这一类项目的人数也会逐年提高。

3.注重环境保护。

作为兼观赏性与参与性于一体的体育旅游活
动,对生态环境依存度很高,盲目开发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可能造成地质、地貌的破坏及水源和空气的污染。

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当注意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旅游核算时,除要考虑实际的成本投入外,还应当把生态环境破坏的修复费用纳入旅游产品的成本核算。

只有进行必要的预防性管理,才能避免先开发、后治理的不良局面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体育旅游持续、和谐发展。

4.建立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

体育旅游中有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挑战性,象攀岩、蹦极、探险等项目甚至有一定的冒险性,旅游者通过体育旅游活动的参与,战胜自我并享有乐趣。

但安全问题始终不容忽视,体育旅游的组织者必须高度重视游客的人身安全。

安全是否有保障,将影响到体育旅游产品的声誉,一旦某个体育旅游项目出现了安全事故,将直接影响体育旅游者的热情,导致体育旅游的参与人数大幅下降。

对有些风险较高的项目,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行政干预,督促经营者加强安全保障。

此外,体育保险是一种很好的避险方式,体育旅游的组织者应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降低旅游者及组织者的风险,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已得到广泛运用。

5.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在高校体育院系设置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方向的专业,招募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也可在旅游院系的旅游专业设置体育旅游方面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课程,从而构建以高等教育为主的体育旅游教育体系。

还可派送体育旅游的管理、开发、服务人员。

到国外相关机构进行培训,以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更好地服务我国体育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王辉.体育旅游产业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体育与科学,2010(04).
于锦华.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1).作者简介:徐培,女(1981-),河南开封人,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教师,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旅游发展研究与教学。

熊云明,男(1976-),江西南昌人,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教师,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

198经济论丛
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