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祁县方言俗语的文化信息解读

山西祁县方言俗语的文化信息解读

第26卷第2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V ol.26 N o.22009年4月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Apr. 2009[基金项目]山西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SXSK 07-ND )[收稿日期]2009-02-14[作者简介]袁圣敏(1983-),女,山西祁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方言音韵。

山西祁县方言俗语的文化信息解读袁圣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方言俗语由地方人民创造并广泛使用,受当地人文地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反映。

通过对山西祁县方言俗语的分析,从动物形象、饮食、礼俗、经商哲学等方面揭示祁县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祁县方言俗语;文化信息;文化心理;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09)02-0033-05 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1],是广泛流传在劳动人民口语中的叙述性语言单位,它的产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能比较完整地表达特定的文化内容,包括人们对事物的喜好或厌恶的感情。

而方言俗语是由地方人们创造的,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受当地人文地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反映。

因此,我们对地方方言俗语进行记录、分析,解读其内在的文化信息,可以发掘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内涵。

祁县方言俗语是祁县人民创造并广泛流传在祁县人民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包括祁县方言谚语、祁县方言歇后语和祁县方言惯用语。

这些俗语反映了祁县人民对事物和生活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1600多条祁县方言俗语材料的分析,①对其中包涵的当地丰富的内在文化信息,包括方言俗语中反映的民众文化心理进行挖掘,从动物形象、饮食、礼俗、经商哲学等几个突出的方面进行解读。

一、祁县方言俗语中的动物形象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特点、活动和人类自身联系起来,通过俗语句子的对举或者对比,赋予动物和人的某些相关的特定含义,使得某些动物有了固定的形象特征。

祁县方言俗语中涉及的动物形象包括:家畜类有狗、牛、羊、马、猪、鸡、兔、鸭;走兽类有麻胡(狼)、老虎、猴子、熊;飞禽类有鸽子、喜鹊、麻雀、鹞、雁;鱼虫类有蛤蟆、老鼠、茅虫儿、苍蝇、虱子、蚂蚱、蚊子、蛇、蝎子等。

人们通过这些动物的特征习性来比喻人的特征习性,又用人的眼光来看动物,将人的特点映射在动物身上。

因而,这些动物形象反映在祁县方言俗语中,显示出了特定的地区性的文化积淀和民众的爱憎。

虽然有的动物如家畜类多在人们生活中有很大用处,但是在俗语中它们大多具有贬义色彩。

这反映了本地区人们的造语心理和认知过程,“……以动物的贬义入词的情况,反映了人类对动物品行原始的根深蒂固的陈见。

”[3]226在俗语的建构中,人们对待动物不是按照它的社会功能来出发,而是从人类的眼光、角度认识动物原始的、本质的性质,即把动物看成只是牲畜,一种低级的动物形态,与作为高级形态的人的对立,而不是看家护院的狗,不是拉磨的驴,不是作为食物的猪。

祁县方言中责骂人的惯用语“人核嘞没拉,牲畜核嘞短一根以巴(以巴:尾巴)”,直接把人归类到没有尾巴的牲畜里,就是这种造语心理的反映。

・33・祁县方言俗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物形象是狗,例如:(1)外甥子是狗,吃了饭儿往回走(2)字是黑狗,越描越丑(3)要把你教育成人,狗儿戴帽子也能成了人(4)人管媒不嫁,狗管媒爬到车上(5)狗不理神仙(6)狗挑竹帘子———全凭一张咀(7)哈巴狗儿撵麻胡———凭你的咬了凭你的跑了(8)狗咬太阳———少见多怪这些祁县方言俗语里,狗是贫贱低下形象的代表。

例(1)中狗带有了“忘恩负义、吃了就走、不念感恩”的意象。

例(2)中狗代表丑陋。

例(3)反映狗的动物性,难以教化,用来比喻人的不好行为难以教育改造。

例(4)形容不听信认真正式的劝告,却相信别人的道听途说;指人不识抬举。

这里,狗是直接和人类对立的低贱形象。

例(5)中狗代表情态傲慢的意象。

例(6)和例(7)中的狗成为没有真正本领、无能、空谈的形象代表。

例(8)中把“没见过世面、眼光狭隘短浅”的意象赋予了狗。

祁县方言俗语中,驴是懒惰、爱吵闹、外表光鲜、内在腐朽、无能丑陋形象的代表,例如:(1)犟驴上磨屎尿多(2)一个桩上拴不得两个叫驴(3)驴粪蛋儿外面面光(4)贵州的毛驴———就那么两下蹬打(5)三条腿的拐毛驴———死活一般价猪是愚蠢、无赖形象的代表,例如:(1)猪心一眼子(2)死猪不怕开水烫(3)猪儿吃麦子———糟踏五谷了(4)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儿跑?(5)猪儿身上的虱子———牲畜核嘞的牲畜关于走兽类动物形象俗语里,出现最多的是麻胡,即狼。

可见麻胡在以前本地人们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现在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干涉活动多,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减少,它的出现也就少了。

但是麻胡的动物形象,已经渗透到了当地的文化里,有了一定的文化蕴含。

例如:(1)麻胡当拐拐———越圪次越来嘞(2)麻胡养活的你炕墩子啊嘞(3)跟上麻胡耍土土(4)麻胡不吃的东西(5)麻胡吃你也得就瓣蒜了以上例子中,麻胡形象蕴含了贬义的信息。

例(1)形容人得寸进尺的举动。

例(2)比喻人没有良心,忘恩负义。

例(3)多责备孩子不学好。

例(4)和例(5)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品行做事极其恶劣,狼都不愿意吃这种人,或者狼吃也得有佐料去味。

祁县方言俗语里有一些骆驼意象的出现值得人思考。

祁县属于中原地区,而骆驼是沙漠动物。

这可能跟晋商对内蒙等的边境贸易有关,使得人们对它有比较多的认识。

(1)骆驼当拐拐———耍得些笨彩彩(2)水渠渠勒拉出骆驼来———哪有兀事(3)骑得骆驼赶得鸡———高的高低的低(4)嘴上能拴个骆驼高大、笨拙的骆驼形象被人们用来表达生活中滑稽、可笑的事情。

喜鹊本是吉祥的动物,但是,祁县方言俗语中却有一些贬义的意象,例如:(1)雁鹊鹊(喜鹊)死 三年———就留下条咀了(2)雁鹊鹊窝里掏不出凤凰来以上例子中,喜鹊包含了多嘴、贫贱的内容。

祁县方言俗语中鱼虫类动物形象里,鱼虾等水类动物几乎没有,而多虫类动物,这跟祁县的平原、旱地环境有关。

虫类动物多是贬义、丑陋、肮脏不洁的东西。

(1)茅虫儿迈张口———概不嫌口臭(2)蚂蚁儿戴啊谷壳壳———假装大头鬼(3)虱子就往热热处圪钻了(4)你家的虱子也带的串铃了例(1)中,茅虫儿即是厕所里的蛆,这句歇后语用来讽刺说大话的人。

例(2)比喻人虚伪、冒充大人物。

例(3)用虱子喜欢温热环境的特质,来讽刺人爱凑热闹。

例(4)讽刺爱自夸炫耀的人。

祁县方言俗语中,人们用猫和老鼠的对立和斗争来反映人类的动作性质和状态。

例如:(1)猫儿老 不逼鼠(2)猫儿走 ,老鼠反 (3)不 意( 意:声张,说话)的猫儿吃的大老鼠以上例子中,猫和老鼠这一对矛盾实体代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权利制约关系,反映了人们对事情辩证发展的认识和对利害关系的实质的感触。

例(1)是对世俗生活中人老了,权利威望就丧失的・43・感叹。

例(2)形容权利制约方消失,秩序就变得混乱。

例(3)指不声张的人得到实惠最多。

二、祁县方言俗语中的饮食饮食是人的第一生活要义,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心理,构成了一定的饮食文化。

祁县方言有“一样的米面,百样的手段”“一样的米面,各人的手艺”等谚语,充分反映了祁县民众饮食中食物花样之多,这里的“米”是指小米。

祁县方言俗语中出现的食物种类众多,有:渣渣、谷垒、拌汤、包子、馒头、拉面、窝窝头等,例如:(1)渣渣谷垒,越吃越美;谷垒拌汤,吃到肚里睡下;渣渣煮疙瘩,吃到肚里不熨贴(熨贴:舒服)(2)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在咀上(3)不蒸馍馍争口气(4)窝窝头踩一脚———不是好饼(5)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祁县的拉面香煞个人这些俗语不一定都是说明人们的饮食习惯,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祁县人们的饮食。

例(1)反映了祁县人们对日常饮食搭配的喜好:渣渣(即玉米面熬的粥)和谷垒、拌汤和谷垒,都是汤饭和干饭、粗粮和细粮的搭配,味道好又有利于肠胃消化,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渣渣和煮疙瘩都是玉米面做的,入口比较粗糙,也难以消化,两者搭配吃着不舒服。

例(2)到例(4)都是用日常生活的食物的属性或制作过程来表达一定的道理。

例(5)用两个邻县特产的对举,表现出了本地的特色面食。

祁县地处山西省中部,是中原的平原地区,食物以小麦面粉为主,是面食之乡,谚语“吃米不如吃面,投朋友不如住店”就是对这种面食为主的文化心理的反映:米指大米饭,面指用小麦面粉做的各种食物;祁县人以面食为主,认为吃米饭不饱肚子,不如吃面舒坦实在;而出门在外,投靠朋友虽然更熟悉更有安全感,但同时也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所以住旅店更自由舒坦些。

祁县方言俗语中透露出来的饮食文化还有很多,例如:(1)烧七成,煮八成,要吃熟的上笼蒸(2)籴米擦粥儿———衬(趁)枣(早)儿(3)妮子吃灌肠———自己撩蒜(料算)祁县的“八碗八碟”系列名菜是传统筵席佳肴,用料讲究,口味纯正,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制作工艺十分独特,技法多样,烧、熬、炸、烹、酿、炖、焖、煮、蒸等缺一不可。

例(1)就反映了“八碗”制作的笼蒸特色。

“八碗”具体菜肴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先经过复杂工艺做好放在碗里,吃时上龙床[l5m32-33s o32]蒸即可。

这样做出来的菜肴,不仅调料入味充分,同时也可使肥肉脱脂、肉食熟透,达到肥而不腻的效果,香味四溢。

例(2)表层义反映出当地人们做小米粥,里面一定要放红枣一起煮才好吃;这样熬出来的小米粥有小米的清香,又有红枣的香甜,而且二者都很有营养价值:小米健脾和胃、除热解毒,红枣补气安神,熬成的粥是补养佳品,反映了人们的饮食养生文化。

例(3)中的“灌肠[kuγ35tsa32]”,平遥又叫碗托,是祁县、平遥一带有名的食品,是由荞麦粉加水调成糊状放置在小圆碟中,用笼蒸3—5分钟,蒸熟以后呈圆形片状,置凉,食用时根据个人喜好,切成长条或菱形状,加醋和蒜泥调和。

这道菜口感清香,入口滑溜又有筋骨,经常食用还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也是祁县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食品。

可以看出,这些俗语中不仅反映出了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而且多有科学依据,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养生,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饮食文化。

三、祁县方言俗语中的礼俗风俗是一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出于生活的需要,以模式化的方式进行的民俗活动。

方言俗语中就有对当地历代相传沿袭的风俗习惯的总结或反映,在反映地域风俗中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

我们以婚嫁仪式和腊八习俗为例,简要分析祁县方言俗语中反映的风俗习惯、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