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
第一章婚姻家庭与社会制度
1.如何从法律意义上界定婚姻,家庭?
答:婚姻家庭的法律概念,表述如下: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生活为目的,以夫妻权利以为为内容的合法结合。
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员间互享法定权利,互负法定义务的亲属团体。
2.如何理解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1).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理解为:作为社会关系的婚姻家庭是再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性的本能,是婚姻的生理学上的基础。
通过生育繁衍而形成的血缘关系,是家庭的生物学上的特征。
它是不容忽视的,在涉及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的问题上,立法者是不能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的。
(2).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理解为:婚姻家庭只是借助于某些自然条件下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婚姻家庭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
作为自然因素的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是普遍存在于一切高等的和较高等的动物界的,婚姻家庭却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关系。
因此,不能讲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和作为社会关系的婚姻家庭本身混为一谈。
婚姻家庭的本职只能取决于它的社会属性,而不能取决于它的自然属性。
3.当代婚姻家庭有哪些社会职能?
答: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如下:(1)实现人口再生产的职能。
(2)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3)教育职能。
4.如何理解婚姻家庭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1)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制度具有决定性作用。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包括婚姻家庭制度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婚姻家庭制度包括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婚姻家庭制度有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的要求,是通过相关的上层建筑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来的。
有关婚姻家庭的各种规范和具体制度,是寓于上层建筑相关部门之中的。
意识形态也属于上层建筑。
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婚姻家庭观,是一定社会中婚姻家庭制度的精神支柱,其影响切不可低估。
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中,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等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婚姻家庭制度。
我们既要肯定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5.试述婚姻家庭制度的产生,演变的历史进程
答:从广义上理解,群婚制的出现标志着婚姻家庭制度的产生。
可将婚姻家庭制度分为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历史类型。
从狭义上理解,婚姻家庭制度是随着原始社会两性的血缘关系社会形式为一夫一妻制所替代而出现的,可将婚姻家庭制度划分为奴隶制的婚姻家庭制度、资本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
婚姻家庭制度必将随着社会的法阵更加文明进步。
人类的婚姻制度,总是不断地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这是不以人们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
第二章婚姻家庭法
1.中国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婚姻家庭法有何特点?
答:
2.罗马婚姻家庭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3.如何评价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婚姻家庭法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4.如何理解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法的历史进程?
5.1980年《婚姻法》有哪些方面的发展?
6.修正后的《婚姻法》增设了哪些重要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