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和评课记录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和评课记录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栖、鸦”两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抓住重点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
二、回顾古诗学习方法指导
(一)解题意,知诗人
(二)释字词,明诗意
(三)想画面,品诗情
(四)熟背诵,学方法
三、走近作者,。

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四、扫除障碍,初步了解古诗。

(一)字词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歇,休息。

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二)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五、品味古诗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能够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能够。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6.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积累并背诵含思亲之情的诗句。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
想念好友
评课记录:
孙利霞:《十五夜望月》首先在导入环节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第二个环节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学生先听古诗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去读。

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

于是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

很多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
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

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

最后品味古诗,积累思乡的古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冯静利:环节清晰,层层深入,过程完整。

准确的把握学情,从学情出发,然后课堂上重点来解决学生中存有的共性问题。

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大脑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张扬,思维插上了翅膀,发表独具个性的见解。

韩彩霞:重视一个字“实”,是新课标下的真实课堂,真正做到了在新理念新课标下“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落到了实处,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水平的培养,特别是重视知识的拓展和积累,丰富教学内容。

范丽娟:教师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动者。

教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实行大胆想象和预测,再了解作者,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质疑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