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和做》第二课时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评议

《说和做》第二课时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评议

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说和做》第二课时听课反思
第一初中侯宏东
3月4日上午第二节课,听了安徽蒙城中学于永军老师所授《说和做》的第二课时。

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的主要环节是:
一、简介作者
二、继续讲授新课
(一)任务一比较两种语体,品析典雅语言
1、改换四字短语,体会语句
2、改换句式,体会语句
3、改换修辞,体会语句
每个知识点,分别从形式上、内容上、作用上进行分析,并引用新闻报道中的例句、《散步》《三国演义》中的句子进行论证。

(二)任务二比较两类人物,锤炼崇高人格
1、文章中还写了与闻一多不一样的人,找出来,运用比较的手法来分析。

第一处“人家”
第二处“别人”
第三处“特务”
2、仿照示例,动笔书写《墓志铭》
三课堂总结
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写作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于永军老师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着眼在一个词,那就是“创新”——力争教学设计的结构美、课堂流程的结构美。

但效果如何,不好臆测。

一、通观两节课,每节课的核心内容都是两个任务,每个任务都是着力于比较,而实际上,一些比较本质上又是不存在的,这样就显得整个教学设计,多有牵强附会,多有隔靴搔痒之憾。

任务一比较两个标题,把握文章内容(第一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两个标题本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后一个标题表意更准确一点,老教材为了标题的简洁易记,才稍作变动。

这两个标题的不同,与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毫无关系,这样的设置,颇有“摆拍”之嫌,画蛇添足,于教学毫无益处。

任务二比较两种身份,感知人格特点(第一课时)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身上的爱国情怀是一以贯之的,作者在选材、材料的剪裁上也是紧扣这一点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就是言行一致,不管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还是说了就做,既无不同更无矛盾冲突。

只不过作者在表现闻先生的爱国情怀时,分别侧重了他身上“学者”的气质(低调、谦逊、实干、潜心等)和“战士”的品质(大义凛然、无私无畏等)。

任务二比较两类人物,锤炼崇高人格(第二课时)
于老师分别从“人家”“别人”“特务”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来比较。

诚然,开头的“人家”和“我”是有鲜明的比较的,结尾处的“特务”也能谈得上比较,一个大义凛然、光明磊落,一个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但是把“别人在赞美,在惊叹”拿出来做比较,就有点勉强,文章在这里很显然的是背面傅粉、侧面烘托,哪里来的“比较”意味呢。

二、教学设计前后内容多有重复。

闻一多介绍的前后重复。

在第一课时里,对于闻一多的介绍,在导入部分、任务形象分析部分两次出现。

这也是为了“创新”的目的而出现的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间来介绍作者或文中的人物。

不是从什么时候起,一堂课的好坏,评价标准悄悄地转到了是否有“新意”,而是否适合这篇课文的教学实际,学生能否听得懂,到变成其次了。

显然,这篇课文教学中,把作者臧克家的介绍放在第二课时,也是为了追求“创新”的效果而设计的。

第一课时的“任务二比较两种身份,感知人物特点”和第二课时的“任务二比较两类人物,锤炼崇高人格”虽然所上内容有所变化,但是基本上属于雷同。

三、重要内容讲授不足
这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很有特色,应该是第二课时的讲述重点,但是于老师只讲了修辞、短语、对句,其他诸如语言富有感情、精炼含蓄等就没有触及。

总之,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走台”不是“摆拍”,不能只有个花架子,看上去好看不行,化繁为简、深入
浅出、学生听得懂听得轻松才是正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