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 习题答案

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 习题答案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电子技术专业)
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第2版)
李明生主编
《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第2版)》习题答案
第1章
1.1 (1)不是,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利用的是热胀冷缩原理,非电子学现象;
(2)是,利用传感器测量温度,运用了电子技术,属电子测量。

1.2 参见课文1.
2.2及1.2.3节内容。

1.3 1.3mA;-1.3 mA;101 mA;-2 mA。

1.4 0.15 mA;1.84%;1.5%。

1.5 第二只表。

1.6 (1)-
2.2 mA;2.2 mA;-2.75%;
(2)2.5级。

1.7 参见课文1.4.3节内容。

1.8 86.4;3.18;0.000312;5.84×104;54.8;
2.10×105;20.0;3
3.7。

1.9 480.0 kHz±
2.6kHz;318.4 V±0.4V。

1.10 参见课文1.6.1节内容。

1.11 参见课文1.6.2节内容。

第2章
2.1参见课文2.1节内容。

2.2 参见课文2.2.1节内容。

2.3 参见课文2.2.2节内容。

2.4 ×;×。

2.5 参见课文2.2.2节内容。

2.6 参见课文2.2.3节内容。

2.7 参见课文2.
3.2节内容。

2.8 参见课文2.4.1节内容。

第3章
3.1 参见课文3.3.1节内容。

3.2 参见课文3.
4.1节内容。

3.3 400Hz。

3.4 T X=1.5T Y
3.5
3.6(b)正极性、零电平;(c)负极性、零电平;(d)负极性、正电平;(e)正极性、正电平。

3.7 参见课文3.
4.2节内容。

3.8 1、b);c); 2、a)b)c);3、b);4、a);5、a);c);d);b);6、a);b);a);b)。

3.9 (1)聚焦时未采用光点聚焦;
(2)消隐电路未工作,回程轨迹未消除。

3.10 250mV 。

3.11 7.07格;7.07格。

3.12 2000Hz ;1.5V ;1.07V 。

3.13 5MHz 。

3.14 200MHz 。

3.15 0.4Hz 。

3.16 参见课文3.6.3节内容。

3.17 参见课文3.6.3节内容。

3.18 参见课文3.6.4节内容。

3.19 37.1ns 。

3.20 120°。

第4章
4.1 参见课文4.2.2节及4.3节内容。

4.2 1.5V ;1.5V ;3V ;6V ;-2V ;8V ;3.464V 。

4.3 正弦波:平均值0.9V ;有效值1V ;峰值1.414V ;
三角波:平均值0.9V ;有效值1.035V ;峰值1.8V ; 方波: 平均值0.9V ;有效值0.9V ;峰值0.9V ; 波形图略。

4.4 串联型峰值电压表示值21.21V ; 并联型峰值电压表示值7.07V 。

4.5 均值型电压表读数:正弦波7.07V ;三角波
5.56V ;方波11.1V ;
峰值型电压表读数:正弦波7.07V ;三角波7.07V ;方波7.07V ;
有效值型电压表读数:正弦波7.07V ;三角波5.77V ;方波10V 。

4.6 测量方波时的示值相对误差:均值型电压表10%;峰值型电压表-41%;有效值型电压表0%;
测量三角波时的示值相对误差:均值型电压表-3.9%;峰值型电压表18%;有效值型电压表0%。

4.7 (1)4位;无超量程能力;
(2)421位; 1V 、10V 、100V 等量程时有超量程能力为100%;2V 、20V 、200V 等量程时无超量程能力;(3)3
4
3位;5V 、50V 、500V 等量程时有超量程能力为20%;
0.00001V 分辨力。

4.8 参见课文4.3.2节内容。

4.9 13.0V ;-0.05V ;-0.05V 。

4.10 参见课文4.3.2节内容。

4.11
5.6V 。

4.12 0.0008V ;±2个字。

4.13 ±0.007%。

4.14参见课文4.
5.2节内容。

第5章
5.1 参见课文5.3节内容。

5.2 1、b );2、b );3、b );4、b )。

5.3 ±1Hz ;±10Hz ;±100Hz 。

5.4
5.6 参见课文5.6节内容。

5.7 ±0.05%;±20%;100Hz。

5.8
5.
5.10 参见课文5.7节内容。

第6章
6.1 参见课文6.2.2节内容。

6.2 参见课文6.2.2节内容。

6.3 参见课文6.2.2节内容。

6.4 参见课文6.2.2节内容。

6.5 衰减器;衰减系数为22dB。

6.6 参见课文6.3.2节内容。

6.7 m=0.4。

6.8 m f=3; 3F。

6.9 6%。

6.10 -0.957%。

6.11 20.2%。

第7章
7.1 参见课文7.1.3节内容。

7.2 测量二极管时不用,因为不必使用阶梯信号;测量三极管时要阶梯调零,因为要使用阶梯信号。

阶梯调零方法参见课本内容7.1.4节。

7.3 参见课文7.1.4节内容。

7.4 1)a;2)a;3)a;4)d。

7.5 阶梯信号:重复 mA/级;集电极扫描电压:适当电压;X轴“电压/度”:;Y轴“电流/度”:I。

C
7.60.00016。

7.74Ω、64Ω或64Ω、4Ω。

7.825pF;6.28×10-3。

7.9参见课文7.2.2节内容。

7.10(1)L;100mH;Q×1;(2)99.8mH;2.5。

7.11 478pF;0.012。

7.12 参见课文7.2.4节内容。

7.13 参见课文7.2.4节内容。

7.14 (1)7.95MHz;(2)3.9μH。

第8章
8.1 参见课文8.1.1节内容。

8.2 参见课文8.1.1及8.1.2节内容。

8.3 参见课文8.2.1节内容。

8.4 取样方式及锁定方式,参见课文8.2.2节内容。

8.5 组合触发、延迟触发、序列触发、限定触发及“毛刺”触发,参见课文8.2.2节内容。

8.6 状态表显示、定时显示、数据比较显示及矢量图显示,参见课文8.2.2节内容。

8.7 参见课文8.2.4节内容。

8.8 参见课文8.2.5节内容。

第9章
9.1 可编程特性、可记忆特性、计算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及带有标准接口,参见课文9.1节内容。

9.2 参见课文9.2节内容。

9.3 参见课文9.3节内容。

9.4 PC总线插卡型虚拟仪器、并行口式虚拟仪器、GPIB总线方式虚拟仪器、VXI总线方式虚拟仪器及PXI 总线方式虚拟仪器,参见课文9.3.2节内容。

9.5 参见课文9.3.3节内容。

9.6 参见课文9.4.1节内容。

9.7 GPIB总线系统。

9.8 参见课文9.5.1节内容。

9.9 参见课文9.5.2节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