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理解艺术鉴赏

怎样理解艺术鉴赏

怎样理解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它包含两个方面:审美对象(艺术形象)与审美主体(欣赏者)。

当代作家秦牧在《虾趣》一文中曾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故事。

他写道:“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动极了。

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

’”这表明,所谓艺术鉴赏,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她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她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一种美的享受“竟着了迷”;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妇把画里的虾与自己在生活中曾见过的虾作了比较,得出结论:“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

”农妇在看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生活美的发现和评价。

艺术的审美创造构成美的艺术作品,形成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切事物的性质及其价值和意义又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的。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审美对象,其性质和意义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关系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

这种关系就是人们对艺术的接受,特别是审美鉴赏接受。

只有通过艺术接受,艺术作品的性质才能得以显示,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功用才能得以发挥。

艺术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

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

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的性质大约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艺术接受具有不可穷尽性。

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很难确定的,而且,艺术家的自白也不能成为阐释艺术作品创作意图的惟一根据;二是艺术接受具有不可言传性。

艺术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也具有不可言传性,因为艺术作品传达的情感是极其微妙、复杂和丰富的;三是艺术接受具有主观差异性。

艺术接受的主体由于审美兴趣、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具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并作出不同的补充和发现。

我们知道,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是艺术接受的一种主要形式。

审美鉴赏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凭借审美知觉对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如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发现和判断,并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鉴赏具有下列特点与性质:
第一,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

审美经验告诉我们:对审美对象的美与不美的感受与判断,往往产生于瞬间的直觉。

无论是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都不是先有理智的判断,逻辑的解析,然后才获得美感的。

第二,审美鉴赏具有情感性。

审美鉴赏根源于情感需要,满足的也是情感需要,因此,情感性是审美鉴赏的又一基本性质。

从艺术鉴赏的实践来看,人们对艺术形象的观照是一种动情观照和寓情观照,即不仅是艺术对象激发鉴赏者的情感,而且鉴赏者也寓情感于观照对象之中。

鉴赏主体的情感活动由接受转为主动,
活跃于鉴赏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判断。

对于真正美的艺术作品来说,鉴赏者在把握对象的同时便会沉醉其中,超然忘我。

诗人杜甫听了同时代的音乐家袁敬定的演奏后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

审美鉴赏中的这种自我沉醉,是情感性的突出表现,也是进入鉴赏佳境的表现。

审美鉴赏的情感性具有下列特点:1、情感性是受动与能动的相互转化和具体统一。

人们在审美鉴赏中产生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恐、悲愁怨愤等种种复杂情感,首先是“感物而动”、“即景而生”的结果,即是在观照对象时受对象刺激、感染、震撼而触动引发的。

因此审美鉴赏中的情感开始主要是受动性情感。

2、情感性是认同性和排他性的有机统一。

在艺术审美鉴赏中,情感一方面受鉴赏对象所表现的情感的诱发、触动、制约和规范,一方面又有鉴赏主体根据自己情感经验和情感需要的选择、接纳和生发,因而便必然有所认同,有所抗拒,既可产生“像喜亦喜,像忧亦忧”的主客体情感相容相生的状况,也可能产生“像喜未必喜,像忧未必忧”的主客体情感相拒相斥的状况。

这种认同性和排他性情感的产生,既有上述艺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方面的原因,这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和性质是否能与鉴赏主体的内在情感相契合,成为鉴赏者的情感需求,为道德的、政治的、或宗教的、民族的情感所认可和接纳,认同则产生共鸣,反之则抗拒排斥。

3、情感性是领悟与感动的相互渗透与自然统一。

审美鉴赏中由艺术对象所激发的主体的情感性,既表现为情感性的感动,产生强烈的喜怒哀乐,又表现为心灵性的领悟,能决定情感的去从是非,并且往往是在感动中有所领悟,在领悟中又倍加感动。

审美鉴赏中的情感性既不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也不只是理性认识的反应,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合为一的结果。

现在,重要的事情是能读懂形象,有一颗能够鉴赏艺术的心。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历史,特别是阅读艺术家们出于不同的文化和美学日的而创造出的无数的艺术形象,才能真正地理解形象。

相关主题